善意的行为艺术恰是公民社会的温柔

  新闻回顾行为艺术爱地铁?  


  广州市民越来越会使用“行为艺术”表达他们的呼声。过去一年,我们见到了不少:番禺网友为抗议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披着标语戴着防毒面具乘坐地铁;公益团体“拜客”给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送去一辆自行车,呼吁张市长为广州单车出行创造环境;而在这之前,为了提醒城管部门尽快解决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问题,不少市民已经给广州市城管委送去好几袋垃圾。昨天,市民实在等不及了,一位网民给广州市城管委送去一只钟,这“送钟”可不是武侠电影里挑衅对手表示“送终”的意思,人家是用来提醒政府,钟表在走呢,加快速度处理问题吧,我们可等不及了。广州市民太可爱了,不跟你闹,也不跟你纠缠,用蜻蜓点水般的行为艺术就引起全城关注。


  做这些事情的市民并不为了出名,只是为了督促政府解决问题,否则他们为什么从来不肯向媒体透露他们的名字?这些行为艺术也不是以某种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其中的妙处恰恰在于他们的温和。正因为温和,才显示出市民的诚恳,也让事态的发展不至于太僵化,而这温和的行为艺术又有那么一点小智慧,比如送这个钟,既让政府部门笑嘻嘻收下了民意,又吸引了媒体的眼球。


  所以,这是广州市民的明智之举,也是广州市民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在这些细节之中看到公民社会的精神,市民们有着极强的维权意识,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但他们参与公共事务时又超越了我们常见的悲情形式。对于较细小的公共事务,他们采取个人化的温和的行为艺术,对于较大的公共事务,他们联合起来,采取理性的抗议。在之前引起全城热议的“垃圾围城”中,广州市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们本着最大的诚意与政府沟通、交流才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而我们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位“口罩男”,他戴着口罩向市民发送传单的样子正是这种公民精神的绝佳写照。


  这样的行为艺术只有广州才这么多吧,这样的市民兴许也只有广州才有,这是广州的福分,而这样的公民精神与广州的文化和广东省的政治大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一方面,市民社会的传统让这个城市的居民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强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相对宽容的媒体环境,而那些行为艺术广而告之不正是媒体的功劳么?一个地区的民主程度并不看当地政府的自我宣传,而应看来自民间的点滴细节。试想,如果政府总是置市民意见于不顾,同时还限制媒体报道,那民众的诉求就不会那么温和,当民众的诉求长久得不到回应,就会采取较为激烈的维权手段,比如下跪,比如自焚,到那时政府恐怕就难以应付了。所以,这些善意的行为艺术恰是公民社会的温柔,这样的公民精神恰是民众和政府互动的良性结果,是舆论环境宽松带来的和谐风景。


  笔者希望这样温和的维权方式越多越好,不仅让政府部门有台阶下,也能让全城市民都莞尔一笑,多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