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造型”的院校力量中央美院参与“世博”设计的幕后故事

  在欧美国家,重大的设计工作一般是委托给资深的设计事务所来完成的。很难想象,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这两场国家盛会中,肩负起了为中国“造型”的重任,更不用说,其主体设计人员是20岁左右的学生和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美院的世博设计团队。


  设计学院与 170多件“零碳”家具


  今年1月20日,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受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的邀请,汇集了学校本科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师生,以及部分校外设计师,为世博会零碳馆设计和制作了170多件形态各异的以“零碳”为主题的家具。


  零碳家具主要用于零碳馆中的报告厅、餐厅及室外休息区,每件家具的设计各不相同。别看这些家具都像艺术品,却可以让观众很舒适地坐在上面聆听1到2个小时的报告,并且可以连续半年承受每日6000人次的使用。


  设计学院教授江黎说:“所有的家具设计以废物再利用、现成物再设计的方式呈现,材料均取自生活中的旧物和废弃物品。在制作阶段,设计者以手工加工为主要制作方式,以减少工业加工带来的污染和碳排放。这些家具不仅以设计的魅力使‘零碳’的观念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且成为了零碳馆的一大亮点。”


  今年3月12日,设计团队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了“上海世博会零碳馆零碳家具设计观摩展”,反响很热烈,并得到零碳馆负责人的赞赏。


  3月27日,在圆满完成本次零碳主题的家具设计及制作工作后,全部家具运往上海世博会零碳馆进行安装、布置,迎接世博会的每一位观众。如今,世博会的观众们正坐在这些形态各异的椅子上,感受着创意和设计的魅力。


  江黎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美院一直本着跟国际设计教育理念接轨的思路,课程设置比较具有前瞻性。“给‘零碳中心’做的一批家具,发动了约60名师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自己做了十六七件家具,学生也在作品不断的修改中成长起来。这么短时间内拿出那么多设计作品,有赖于多年来教学成果的铺垫。我们接受这样的艰巨任务,也是在检验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中国馆的服装设计 和英国馆的服装秀


  2009年4月中旬,中央美院时装设计工作室开始了世博园区中国馆内人员服装整体设计的工作。在工作室负责人吕越的带领下,团队经过多次调整、研究,终于在今年4月完成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吕越说:“从概念的初步形成到最终方案的确立,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的历程。整个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世博中国馆内整体服装设计概念的初步形成阶段,表演服装设计方案形成阶段,世博中国馆内工作人员服装设计方案形成阶段,服装样衣的制作与完成阶段。”


  在针对不同场馆的需求制定设计方案时,由于不同场地的主题风格各异,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繁复而艰巨。首先是了解每个场馆设计的主题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服装设计者不仅要了解每个场景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同时也要了解场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其次,服装设计方案基本定位后,还要了解舞蹈的风格,包括每一个肢体动作的细节,以便服装的设计配合舞者更好地表达出舞蹈中的艺术内涵。在进行了多次的讨论,揣摩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细节后,进行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最终得到了舞蹈编排者、包括舞者的肯定。


  以斗拱场景区的表演服装为例,虽然此方案后来被否定,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十足的创意:方案一是仿效战国深衣做的设计,将其进行分解与重构,最终确定其款式。内领的设计解决大幅度舞蹈动作时衣裙的稳定性问题,腰带和袖口的褶裥为同色面料做的肌理。方案二为着重表现飞升感,用十分轻薄的材质,纸一般的轻巧,纱一样的半透明,制造一种宛若仙境般的飞升感。


  “每一个设计,都要提供2至3个方案,即使方案不被采用,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受到了锻炼和启发。”吕越说。


  除了中国馆内的服装设计外,时装设计专业还被邀请至上海世博园零碳馆与来自英国的两大国际著名服装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同台展示设计作品,以此向社会呈现中央美院时装设计专业自2002年创办以来的教学成果,鼓励和扶植年轻一代时装设计师的同时,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促进中英时装设计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吕越说:“参加这样的时装秀,一方面对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很有意义,同时,这个平台也使专业教学受益颇深。”


  新美院:为中国“造型”


  从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像开始,到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到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以及以最多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从参与国徽、国旗、人民币设计,到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中央美院“为中国‘造型’”的角色越来越丰满,已然成为中国国家形象最资深的造型力量之一。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对记者说:“因为有了奥运的设计经验,世博局找到我们,一方面我们做出了贡献,反之,对教学也非常有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在实际的项目中跌打滚爬,设计师就不能成熟起来。在课堂上做的都是虚拟的,实际操作中,甲方是真实的,我们需要考虑怎样与甲方沟通,满足甲方的要求,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到。比如,黄建成老师(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院城市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学生带到现场,就算插不上手,看看也好,这是非常实际的教学方式,虽然做真项目有时候要挨骂、要少睡觉、少吃饭,很多困难是在课堂中想象不到的,但感受却比课堂更丰富。”


  潘公凯说:“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我们服务社会的范例。‘设计为人民服务’,是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国造型’历史传统在新世纪的新诠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