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名贤书法作品首次亮相

炎黄艺术馆推出“嘉和居长物”书法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媒体见面会现场主办方负责人讲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媒体见面会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主办方负责人向到场嘉宾介绍展品

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炎黄艺术馆主办,北京邦文当代艺术公司协办的“嘉和居长物”近代名贤书法展日前在北京炎黄艺术馆首次推出。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近代文人学者的书法作品二百余件,它们均来自嘉和居,为嘉和居主人倾十数年精力收藏的精品,其中以民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为主,将辛亥革命前后期政治界和学术界、艺术界较为活跃和名声卓著的政客、学者、书画家的作品汇聚一堂,仿佛重现了民国时期那段异彩纷呈的岁月,为当代人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风貌提供了丰富的物证。

据嘉和居方面负责人介绍,就创作时间的先后而言,民国的书法家群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代:第一代书法家多出生于清道光、咸丰年间。这些人受到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博通经史,碑学、帖学功力深厚,许多人还负有功名,又受到西学之影响,他们的学术思想已较前辈开明。进入民国之后,正值创作高峰期,其中以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康有为等为代表。第二代书法家则大多出生于清光绪年问,他们的艺术活动和成就是在民国时期,这些书法家既受到严格的国学教育,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营养,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都更具有民国特征。这辈书法家中,则以于右任、郑孝胥、叶恭绰、萧蜕、商衍鎏、罗振玉、丁佛言、李叔同、余绍宋、沈尹默等最为突出。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原因,民国时期的书法特征还有很强的社会阶层特征,如孙中山、黄兴、孔祥熙、蒋介石、阎锡山等等,皆是民国时期政要,他们的书法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作为学术界的翘楚,章士钊、蔡元培、章太炎、马叙伦等人,均在书法上有很深厚的造诣;而另一个特殊的阶层,则是民国时期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人,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一直为画名所掩,这些人的书法值得人们重新审视。

本次展览所汇集的近现代从政界到学界共近二百位文人学者的书法作品二百余件,政界之中孙中山、黄兴、蒋介石、汪精卫、阎锡山等人的书作,为平日所少见,而近代学术界、书画界名家诸如弘一法师、齐白石、张大千、溥儒、黄宾虹、吴昌硕等大家作品亦是不胜枚举,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容庚、邓尔雅、童大年等人书法精品之作也都汇列其中。

孙中山书《陶陶亭》,陶陶亭,创始於1919年日本东京,当时注册资金十万日元,是日本开办的第一家中餐料理店,孙文亲笔为之题写店名。“陶陶”取自取《诗经》“君子陶陶”之意。此作见证了当时中日之间的交谊。

汪兆铭《行书七言律诗》此幅作品是汪精卫于1942年写给当时日本外务大臣松冈之作。1939年4月25日,汪精卫从越南海防港启程,登上一艘法国小货轮驶往上海。因海上风急浪高,几天后不得不转上他本不想乘坐,且认为“有失体统”的日本舰艇北光丸号。于是百感交集,因而作了这首《舟夜》。诗句反映他当时处身历史关头的心情。

马叙伦早年书唐人诗册页,此本册页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家在书法方面的精深造诣。章士钊楷书诗札手卷,为其早年所书,书法以魏碑为主,兼以唐楷字势,是现今难得一见的章氏书法精品。

张大千写赠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上的隶书四言联,兼以金农和郑谷口笔意写就,金冬心和郑谷口两家都是清时以擅碑版文字著称于世的书法大家,而张大千于隶书中掺入二家笔法,自是为了求得淹留迟涩之势,这与他之前潇洒流落,争折纵横的行草书书风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可看出他在艺事中的探索与创新。

此外,康有为的数幅行书作品、弘一的楷书册页及条幅对联等,也都系统地体现出这些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大家在书法方面的卓越成就。

附:

参展作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邓拓、蒋兆和 和平鸽 水墨纸本立轴 71.5×36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国钧 楷书 水墨纸本立轴 160×41cm×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弘一 南无阿弥陀佛 水墨纸本镜框 22×45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兴 爱国心 水墨纸本立轴 103×45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启超 楷书 水墨绢本立轴 165×40cm×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启超 楷书 水墨纸本立轴 65×37.5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湘伯 书法对联 水墨纸本立轴 132×32cm×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衍鎏 草书  水墨纸本立轴 131×33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叶恭绰 书法 水墨纸本扇面镜框 18×49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叶圣陶 楷书 水墨纸本镜框 31×67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右任 行书 水墨纸本立轴 145×39cm×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大千 草书 水墨纸本立轴 67×21cm×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章炳麟 篆书 水墨纸本镜框 137×41cm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