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井古汉墓群有新收获

 

铜灯

 

 

铜提梁壶

 

    在第五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红河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黑马井汉墓群抢救性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随着一座座神秘墓葬的打开,2000多年前个旧锡工业生产场景仿佛穿越时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了解过去的文明打开了一扇窗户。

    偶然发现黑马井

    1988年4月,时任个旧市卡房镇文化站站长、兼任卡房镇团委副书记的刘学林(现任个旧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在一次团代会上,要求大家尽量到基层走走,主动去发现身边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就在休会期间,黑马井村的团支部书记陈永明对刘学林说,他发现从村里的山上冲出一些古代的铁箭等文物,一些孩子用来玩耍,这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刘学林的关注。

    刘学林立即带着相关人员进行实地察看,发现这些东西果然具有文物价值,随即逐级上报。这一情况上报几个月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人到黑马井调查,确定为东汉古墓葬群。

    黑马井古墓群位于个旧市卡房镇东南的老硐坡,隶属于卡房镇龙树脚村委会黑马井村,所在的山脉属哀牢山的余脉,恰好处于沅江—红河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

    卡房镇位于个旧市南部约22公里,境内多山地。据《卡房镇志》载:“战国楚威王时期,卡房隶属楚国,后为句町辖地。清光绪六年(1880年),云南厘金总局因江外之货皆须通过蒙山里、者奉里进入个旧及其内地,故在今卡房街一带建房,设立分卡征收课税,人们因此称之为卡房。”
三次试探发掘

    1989年10月,省考古所、市文管所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一次试探性清理发掘,清理了4座墓葬,出土包括蹲踞铜俑灯在内的文物几十件。

    1994年3月,市文管所又对暴露的1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文物10余件。

    1995年,省考古所、州文管所、市文管所3家单位对该墓地又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清理墓葬8座,出土文物100余件。
    刘学林介绍,经过这3次发掘,共清理出土坑墓13座,出土随葬品300余件,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青铜器、铁器、漆木器、石器、玛瑙装饰品等。

    鉴于黑马井古汉墓群对研究个旧锡文化历史的重要价值,2007年9月,黑马井古汉墓群被州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墓群受威胁

    黑马井所在地矿物丰富,吸引了各地的矿老板到此开采。刘学林介绍,近年来,由于受国际市场金属价格上涨影响,部分黑马井地区的矿老板、村民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擅自在黑马井古汉墓群保护区内进行采矿,某些矿井已经挖掘至墓地的山腹,造成墓葬区内地表塌陷、山体滑坡、表土层面损坏严重,严重威胁到黑马井古汉墓群的安全。

    个旧市委、市政府为保护这些文物,对黑马井古汉墓群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同时多次组织文体、公安、国土等相关部门对保护区进行专项治理。

    发掘将转入室内

    刘学林说,为彻底解决黑马井古汉墓群的安全隐患,摸清地下文物的情况,个旧市政府于今年1月拨出专款10万元,邀请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田野考古队对黑马井古汉墓群保护范围进行考古勘探。经过18天的勘探,共发现未发掘汉墓27座及铜、陶等器物的碎片,由于部分墓葬覆盖浅显,有的已经裸露,需要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

    3月,个旧市政府决定对黑马井古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3月15日,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州文管所、市文管所联合组成黑马井考古队前往黑马井村对黑马井古汉墓群进行第四次抢救性发掘,考古队由省考古所研究馆员杨帆老师率领。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考古队发掘面积4000余平方米,用工    近7000余个,找准汉代墓葬15座,正规发掘15座,斩获颇丰。

    目前已发掘墓葬15座,编号为2010GHM14~2010GHM28,大部分为中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另有3座带墓道的大型土坑竖穴墓。

    目前共出土了铜灯、铜提梁壶、铜三足盘、博山炉、铜釜、铜剑、钱币、陶罐、青瓷、银手镯、铜带钩、漆盒(残)、项链等器物400余件(套),发掘的墓葬和出土的文物总数已经超出前3次发掘的总和。

    据介绍,下一阶段的主要发掘工作将转入室内,对这一阶段出土的器物进行整理和修复。到雨季结束,计划在国庆节后,展开第二阶段的野外考古工作,将黑马井墓地以前未发掘的墓葬,全部清理完毕。

    黑马井墓地的形成

    为何在个旧市卡房镇的一个偏远的山坡上会形成这样一个巨大墓群?为此,记者采访了省考古所研究馆员杨帆老师。

    杨帆说,从黑马井墓地出土的随葬品来看,黑马井墓地的形成与当地的矿业经济息息相关,原因有三,首先,据《汉书》、《华阳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说明该地区在汉代采矿业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名扬天下;其次,黑马井地区的地理环境以高山为主,缺少水源,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第三,墓地规模较大,达到了2万余平方米,墓地面积大,墓葬规格高,出土随葬品丰富,包括铜渣、锡饼等冶矿遗物,表明墓主是与采矿及与矿业经济有关的人群。

 

 

(责任编辑:孙丹)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