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曲舞台搬进美术馆 “台前幕后:广东戏曲舞台艺术展”于广东美术馆展出

  为配合2010年5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广东美术馆将于2010年5月10日至6月6日举办“台前幕后:广东戏曲舞台艺术展”,这将是一场全面展示广东戏曲舞台艺术的盛宴。


  此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由广东美术馆和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联合承办,由广东省粤剧院和佛山粤剧博物馆协办。尽管展览将于5月10日才正式开幕,但广东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已于3月初就开始了展品文案的筹划与准备。目前,前期布场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侧幕喷绘已经完成,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亦准备充分。此次展览将呈现四大特色,让观众充分体会到广东戏曲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特色一:在美术馆“看”戏曲


  说到戏曲艺术,人们总是想到舞台和名角,想到演员的唱腔和身段,然而,广东美术馆,却以自己的学术眼光,以视觉展示的方式,从美术的角度,对舞台艺术的诸多细节进行梳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及现场表演等形式,以及戏曲行当、服饰、脸谱、道具、剧本、唱本、伴奏乐器等各项戏曲元素的集中展示,带领观众深入到戏曲的“台前幕后”,使观众在广东美术馆的空间中,尽情地享受广东戏曲舞台艺术的饕餮大餐。


  据悉,以美术馆的学术视野策划展示戏曲艺术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它既是广东美术馆以视觉展示的方式呈现戏曲艺术魅力的一次试验,也是广东美术馆扩大视觉文化学术视野的大胆尝试。人类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所以,美术馆尝试运用舞台道具装置配合图片影像视屏等现代展示手段,以静态的展示文化与动态的舞台文化进行“对话”,力求揭示广东戏曲艺术在丰富当代广东人的精神生活多样性的重要性。我们相信,广东美术馆举办的这个“台前幕后——广东戏曲舞台艺术展”,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些戏曲舞台艺术信息,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艺术体验和理解方式。


  特色二:展出戏曲“百花齐放”


  地域广阔的南国大地,诞生了无数的地方戏曲,有如百花盛放,异彩纷呈,既有“南国红豆”之粤剧,亦有“南国鲜花”之潮剧,还有“南国牡丹”之广东汉剧。在本次展览,观众可以同时体验到众多广东地方戏曲。透过展厅的视屏设备,观众就可以用耳机收听广东戏曲的许多经典节目。或者你对粤剧感兴趣,可以收听《关汉卿》之“蝶双飞”、《伦文叙传奇》之“纱巾情”、《搜书院》之“步月抒怀”;或者你是潮剧爱好者,可以欣赏到《柴房会》、《扫窗会》、《芦林会》的精彩片断;又或者你会哼上汉剧里的某几句,不妨跟着《打洞结拜》、《盘夫》、《百里奚认妻》唱上几句怡然自乐。此外,观众现场还会看到诸如雷剧、客家山歌剧等十多种地方戏曲。


  而最让人们大开眼界的,是美术馆还会展示一系列的稀有戏种,这是广大观众平时难以看到的,如正字戏的《月华缘》、白子戏的《白鹤寺》、花朝戏的《刘三姐》、皮影戏的《吕碧英》等。即使是我们熟悉的的木偶戏,观众也可以从现场表演中,发现广东各种木偶戏各具特色,例如潮州枝铁枝木偶戏注重铁枝的灵活操作、高州杖头木偶戏讲究头部的雕刻精巧,梅州五华提绳木偶戏专注“拟形入神”的境界。届时,梅州五华县木偶剧团团长李新贤,还亲自来到现场,向大家表演他本人创新的“木偶书法”,把广东戏曲舞台艺术的精彩内容呈现给广大观众,让广大观众能更深刻感受到浓浓的南国风韵和鲜明的广东特色。正是广东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才会让广大海内外粤人,把广东戏曲看作思乡情愫的寄托和联谊交友的载体。如今的广东戏曲,综合各种现代元素,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晚会、各大时尚盛典之中,与各种流行时尚节目同台展现。


 

  特色三:从“台前”走到“幕后”


  广东美术馆对此次展览高度重视,动用了从馆内大堂到一楼整层的四个展厅内外的所有空间,展出上百件与广东戏曲相关的文物,藉此让公众一窥广东戏曲的舞台艺术,品尝这顿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盛宴。展品中既有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行头,又有戏曲名家所饰特定角色的珍贵服饰。观众通过观赏、聆听、触摸以及与演员们零距离的互动交流,仿佛进入了历史,进入了剧情,进入了角色,登上戏曲舞台,充分感受广东戏曲的魅力。


  此次展览以“台前”和“幕后”为主题词。其中,第一、二号展厅的主题词是“台前”,主要展出广东粤剧、潮剧、汉剧和其他的十一种剧种的经典剧目及相关的舞台艺术。观众在大堂的生、末、净、旦、丑“六柱制”的形象旗帜,可以感觉到广东戏曲各个艺术形象的强烈视觉冲击感。在各展厅中,观众可以通过粤剧的服饰、汉剧的大苏锣、潮剧的沙丁、雷剧的雷胡、山歌剧的布驴木马等文物认识广东戏曲的地方特色,还可以从粤剧的清代剧照、潮剧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汉剧老艺人范斯湘手绘传承的脸谱、古装雷剧《貂蝉》的剧照、客家山歌剧的现场对唱等体味广东戏曲的悠久历史。届时广东美术馆还将布置一个戏曲舞台的场景,分为“大殿”、“出巡”、“公堂”、“婚礼”、“送别”。在这个舞台上,十八个模特穿上专业的曲剧戏服,深入观众进行互动。观众不仅看到作为文物装饰的戏服,还可以零距离触摸这些“动”起来的戏服,在模拟的戏曲舞台场景中恍如身临其境,这有助于加深观众对广东戏曲的了解。


  而第三、四号展厅的主题词“幕后”,主要展出舞台美术设计模型、道具、化妆、服饰及舞台场景。广东省粤剧院提供实物,并设计布展仿真“化妆间”,让观众有机会深入到“幕后”,真实接触头冠、胡须、道具、曲谱、乐器等。平时也许观众只能从舞台上欣赏戏曲艺术,但通过深入“幕后”,可以在美术馆内挖掘众多舞台背后的故事,从具体入微的细节中了解到舞台艺术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展览,认识到粤剧中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物件、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而潮剧常用“双棚窗”这种形式来抢棚脚,吸引观众。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折子戏中运用,由两组演员同台同时表演,如“双柴房”、“吴汉双杀妻”等,以显示该戏班的演员阵容雄厚,唱做齐整。


  特色四:让舞台“走近”观众


  这个展览又一特色之处,不仅让观众看戏曲文物,还把戏曲的舞台“搬”入展览馆,让舞台“走近”观众。观众除了可以从视频影像感受广东各大戏曲的韵味外,还可以从现场的表演中,从唱腔、服饰、舞美、道具、音乐、化妆等,与演员进行“零接触”。广东美术馆力邀省汉剧院、省粤剧院、潮剧团、梅州山歌剧团、湛江雷剧团等剧组,到美术馆大堂的“天井”舞台表演戏曲,让观众感受广东戏曲的丰富性和地方特色。同时为了吸引小朋友的兴趣,美术馆将在6月1日儿童节,安排梅州五华提线木偶剧团表演儿童剧。同时,展览还会策划举办专题讲座或研讨活动。例如,广东艺术研究所在“九艺节”期间开的研讨班,会安排相关课程在美术馆进行,观众可与研讨班的学员一起聆听专家讲课,感受艺术教学的魅力。


  届时观众假如会哼上几段,也可以跟着演员合唱,甚至还可以与戏曲队的队员上台表演。这种表演现场中演员与观众的相互关系,正如威尔逊在《论观众》一书所说的:“这是一种活人和活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他们之间好像魔术般的、神秘莫测的交流给了戏剧一种特殊的品格。”所以观众在亲临展览馆,在现场观看演员的表演,这种体验对戏曲乃至包括戏剧来说比其它任何东西都重要。广东美术馆这种奇特的演绎方式,让演员与观众置身于同一个舞台,让演员知道观众的心声,让观众体味到演员的滋味,通过相互深入的互动,道出了戏曲演员与观众之间相互关系的独特特点。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