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的《川中山水图》

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珍藏的《川中山水图》,是傅抱石作品中仅有的全景山水图轴。《川中山水图》立轴,是徐伯璞先生捐赠给淮安市博物馆的110幅中国近现代国画、书法名家的作品之一。徐伯璞,曾担任淮安市政协常委和淮安市博物馆顾问等职务,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就职于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先后担任教育科科长、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从事教育、艺术、文物保护等工作,酷爱收藏和书画创作的徐伯璞,得以有机缘获得众多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家的作品。

傅抱石的《川中山水图》立轴,纵75厘米、横32厘米,纸本。这幅山水图轴,成功塑造了以“险”和“奇”为特色的巴蜀山水。傅抱石,中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家和美术史论家,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少年家贫的傅抱石,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1年,傅抱石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习,22岁时,毕业于江西省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抗战爆发后,曾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的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进入抗日军政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撤至重庆。傅抱石全家来到重庆后,寓居重庆西郊的金刚坡,在这里他创立出自己的独特皴法与绘画风格;傅抱石继承国画传统的同时,又在气象磅礴的蜀中山水的启发下锐意寻求革新,着力抒写现实生活中的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蜀水的情景、意趣与神韵。

《川中山水图》创作于1942年,这一年,傅抱石成功举办了壬午个人画展。1942年也成为傅抱石所创立的“抱石皴”从探索期向成熟期转折的关键一年。《川中山水图》由近景、中景和远景三部分构成,画家由近及远地描摹川中的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枸图稳重,画面意境深远。《川中山水图》的右下角,画家着力刻画险峻突兀的山峰、遒劲的松枝和万千茂密丛林;画面中间,是莽莽苍苍的逶迤群山、湍急的江流和片片征帆;画面最远处,山峦与浩荡的江水在朦胧的天际处交接又渐渐隐去。正所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川中山水图》的用笔,速度极快,如急风骤雨,奔放而飞动。傅抱石自己曾说:“我作画所用皴法,是多年在四川山岳写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着重表现山岳的变化多姿,林木繁茂而又可见山骨嶙峋的地质特征。”傅抱石的笔法、皴法,不求刻画清晰的山石、树木的轮廓,而运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竭力抒写其精神与气势。不过,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并未失去中国画的“线”的精神,他画中每“一笔下去,随势铺衍,顺逆行笔,则轻重、疾徐、转折、顿挫、浓淡、枯湿诸法皆备,一管之笔,能尽大小之用,按而擦之为面,提而勒之为线,数簇笔毫,凌厉飞动,流出的线条恰似铁化银,柔韧遒劲,既痛快淋漓,又含蓄微妙。”

傅抱石独特的“抱石皴”, 既打破了传统笔墨的约束,避免了板、刻、结的用笔“三忌”;又使其绘画作品达到以气取势、气韵生动、磅礴多姿、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傅益瑶在谈及他父亲的皴法时曾写到:“父亲强调,皴法的处理必须注意山石的自然情趣和笔墨效果,皴法应与‘点’、‘染’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画面完美的效果。父亲没有以染为染,他的‘染’包括了很多的‘皴’,也包括了‘点’,他用笔的力量重点都在里面。”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将国画抒情写意与灵动的特质推向新的极致。《川中山水图》的墨法,注重用墨的润泽、淡墨的重叠与色墨的混用。尤其是一些近景的刻画,反复的积墨,积墨到浓黑之后,再用焦墨提醒。画面上染墨结边的造型,也成为傅抱石用墨的独到之处。

《川中山水图》采用S型构图,画中的群山与江流巧妙地构成山水的虚与实、明与暗、动与静的鲜明对比。在墨色交融的光影里,雄浑多姿的特写式的山峦与远山隔江相望;江流中的片片征帆,皆经过画家精心设计,不仅突出了江流与群山的脉络,也使画面生机倍增。《川中山水图》的章法,恰如郭沫若为《傅抱石画集》题词中所说:傅抱石的画是“于旧法基础之上摄取新法,而能脱出窠臼,体现自然”。

赏《川中山水图》,观者先见画上的远山,后由远至近,徜徉于画家所流连盘桓的山水之中,正所谓“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川中山水图》,这一气势磅礴的山水全景图,是傅抱石鲜明的“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个人绘画风格的体现,也印证了傅抱石对巴蜀山水神韵的概括能力和高超的构图技巧。《川中山水图》将雄放与秀润融合为一体,为山水传神,流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与现代气息。《川中山水图》更体现出傅抱石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作为一位饱含激情的画家,傅抱石将其生命与山水的精神融合于笔墨之中,逐渐形成雄健恣肆的绘画风格,竭力追求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川中山水图》,因其反映宏大开阔的巴蜀山水,因其“未曾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势,因其融会古今的章法与新笔法,而成为研究“抱石皴”的形成,和研究傅抱石创作风格演变中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绘画作品。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