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王之印"压阵 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将复原(组图)

考古队当年留下的发掘坑和为保护文物而设的围栏 实习记者 潘力 摄

  1956年,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滇王之印”,让历史上空有《史记》文字记载而无王印证实的古滇王国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考古挖掘中,石寨山古墓群又出土大量青铜器制品,勾勒出一幅幅古滇王国人类生活场景。或许今天的人们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考古场景已经陌生,而正在建的石寨山古墓群博物馆将把曾经的历史还原给大众,“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先祖曾经的辉煌”。

  吸取天地灵气 风水绝佳

  石寨山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从远处望去形状像一条鲸鱼,因此又叫鲸鱼山。当初考古队的到来在村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考古挖掘需要暂时占用村民的耕地并要求村民迁坟,而就在石寨山考古挖掘的地方,村民大大小小的坟冢居然有400余座。在村子里有传言:此处的风水绝佳。

  站在石寨山山头,视野极为广阔,四周的群山像众星拱月般将石寨山簇拥在其中。而就在石寨山几百米开外,就是五百里滇池的东岸,石寨山就像一条随时会游进滇池嬉戏的大鱼。村子里的老人说,这就是俗话中所说的依山傍水,而鲸鱼是水里的神物,在此则是为了吸取天地灵气。“那时,村子里的人几乎都是将坟安置在这里,想借着好风水惠泽子孙后代。”村里的老人说。

  尽管村民的坟墓众多,但是好在民风淳朴,当考古人员要求村民迁坟时并没有费太大的工夫。考古队在石寨山古墓群里先后发掘出20座古墓,从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玛瑙、青铜器还有“人牲”殉葬情况判断,石寨山的古墓全是贵族坟墓,而出土的“滇王之印”更是证明古滇王国国王也将帝冢选择在此。为什么古滇王国的贵族死后都要葬在石寨山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村里的老人很肯定地说:“风水好。”不过,有专家解释,古滇贵族集中下葬与当时的酋邦制有所关联。研究者们认为,古滇人的墓葬在一座山上出现如此多数量,这带有明显的族葬和从葬的特点。“滇王是其中最大的,平时生活在各自的领地,死后也就选择生活范围内较好的位置下葬。”专家说。

  “青铜器”成堆 当废铁卖

  1953年的夏季,云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位古董商人手中购买到一批青铜器。由于这批青铜器形制花纹浓厚特别,同时又区别于北方黄河流域出土的器具,引起了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尽管购买到了这批青铜器,但考证它们从哪里来却让工作人员费了一番脑筋。

  时任博物馆征集部副主任兼历史组组长的孙太初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从当时我们购买到的青铜器来看,在一些剑器上面雕刻着青蛙形象,这让我们初步判定是云南本土东西。但是在当时所见到的青铜器,在云南甚至中国的青铜史上都从未有过记载。所以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这批青铜器的出处。”

  经过多方辗转,在古董商零星的线索下,历时一年多的顺藤摸瓜,1955年以孙太初为领队的考古队才找到了他们的圣地:晋宁县石寨山。而就是在这里,考古队员用手中的考古器材将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国“唤醒”。

  对于工作人员的苦苦找寻,如今快70岁、在石寨山附近土生土长的村民王从行回忆起来,哑然失笑:“农作常常刨出地下的青铜器,成堆成堆的。在村子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物。”王从行介绍,村里有种说法,地底下刨出来的东西不能带回家,否则会给家里带来灾难。所以村民即便是刨出了现在所谓的‘青铜器’,也没有贸然带回家,而是随便堆在田地里,等积攒到一定数量送到镇上当废铁卖。”

  “滇王之印”出土 记忆犹新

  就在石寨山顶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队先后发掘出青铜器、玉石、玛瑙上百件,还有后来闻名遐迩的青铜贮贝器。直到今天,王从行还清晰地记得“滇王之印”出土的场景。某一天考古队员清理6号墓时,陆续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玉片,考古队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谨慎。“那天已经是傍晚,大家快要回家吃饭了,我完成我的挑土任务,坐在路基旁玩;孙太初在不远的地方进行当天的收尾工作,这个时候在6号墓葬里工作的工作人员突然大叫了起来,只听见一句‘王印’,孙太初就从他的位置那里跳了起来,往6号墓葬里奔。”

  随着孙太初的举动,考古现场的人们也开始往6号墓葬聚集,“孙太初小心翼翼地从地里将王印取出来,这枚王印没有用盒子或者锦囊装盖,就这样赤裸裸地放置在墓穴中。由于是金制,所以保存完好,除了蛇头细小处嵌有泥土,其他地方都闪闪发亮。”王从行回忆,“王印拿了出来,工地上一片沸腾,事后才知道这个是国宝级文物。”

  随着“滇王之印”的出土,石寨山古墓群考古现场开始加派巡逻保安人员。不过在五六十年代,没有人会去拿在今天看来价值连城的文物。但是用王从行的话说,到了90年代,人们的经济头脑开始活泛,知道文物是宝贝后,打石寨山古墓群主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有一天晚上,负责守墓的王从行在墓群旁的小木屋里刚刚躺下,就听见外面金属器具凿地的声音。王从行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在电筒昏暗的光线下王从行看见五六个人手拿锄头正在古墓群范围内的地里翻刨。“后来我们沿着保护古墓群的围墙巡查了一圈,在一些隐蔽的地点有好几个大洞,都是那些盗墓的挖的。”

  晋宁请来清华专家

  设计古墓群博物馆

守护古墓遗址60年的王从行老人 实习记者 潘力 摄

  1996年古墓群最后一次考古发掘后,过去的挖掘现场已经土壤回填,5000平方米的山顶逐渐长出了植被。曾经由砖土搭建起的围墙也改换成了更为美观的铁栏杆,在墓群遗址的入口处,几个木匠正在忙碌着,沿着铁栏杆环绕墓群遗址一圈的栈道已经完工,还剩一座小木屋正在搭建。“我们这里要建博物馆了。”其中一个木匠笑嘻嘻地说。

  据晋宁县文物管理所吕所长介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石寨山古墓群遗址虽然不对外进行正式开放,但每年都会有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为了让古墓群遗址得到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晋宁县从本世纪初开始便做出规划,实施抢救保护石寨山古墓群遗址内相应的文物,还于近日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在原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规划。

  “我们打算在石寨山保护区内复原1996年以前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发掘墓葬,从南大门修筑一条供游人游览的道路通往墓葬展示区;并根据石寨山具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古墓葬两种文化内涵的特点,将种植两种对比鲜明的植物进行装饰点缀;另外就是在石寨山保护区南大门附近建盖‘石寨山陈列室’,陈列石寨山出土的器物及相关图片资料,集中展示以石寨山为中心的古滇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吕所长说,“如果资金允许,我们更想将其建成像兵马俑这样的博物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曾经的辉煌。”

  在古墓群遗址现场,王从行老人带着我们四处走了走,不时指着某一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老人说,“我在这墓群旁待了一辈子了,从村里队长的位置退下来以后我又继续守在这里,快60年了,现在要建博物馆了,我还守着它,有时间你们也多来玩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