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程还是商业开发? 杭州百井坊拆迁遭质疑

 

古井

 

 

百井坊的里弄

 

    杭州百井坊地块是银泰商场与百货大楼之间的几条寻常巷陌,位于杭州的钻石地段——目前最成熟、最繁华的武林商圈一侧。4月13日下午,百井坊居民、从事近现代史研究的傅先生从警方针对4月9日动迁冲突开展的协调会上回来,他穿过依旧人流如织的巷子,在层层糊满被撕烂的字纸的院墙边停留了一下,周边交错在一起的百井坊巷、耶稣堂弄、镜清里几条里弄一直萦绕在心头。他挂念4月9日与动迁人员争执中心脏病发作的赵大娘,以及地块拆迁涉及的1335户居民的命运。因质疑百井坊地块拆迁许可程序的合法性,傅先生与其他居民代表在申请行政复议遭冷遇后,已提起了行政诉讼。

    文化工程还是商业开发?

    百井坊地块保存了杭州典型的坊巷里弄式传统格局,存有钱王古井、基督教会天水堂、天主教堂、司徒雷登故居等具有历史价值及时代特点的建筑,世代居住的居民千余户。杭州市下城区政府非常清楚该地块的价值和保护难度,决心将百井坊工程打造成“阳光、和谐、快乐拆迁的典范,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

    该地块2007年被拍卖时,就曾被地产人士形容为“好得不得了”,因为这块地虽然面积小、建筑密度高,但由于地段好以及长期形成的商业氛围,“规划条件非常好,适合打造成一个有规模的高档商业中心。如果由有实力的商业公司竞得,能将地块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不料竞争的局面并没有发生,银泰百货就将地块拿走了。

    到了2009年10月16日,一纸《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公告》张贴在百井坊几个小区的门口,居民才明白自己的家园要被拆迁了。杭州市房产管理局宣布10天后举行听证会,而此前,改造工程的规划方案从未以任何方式向社会公示。

    参加听证会的傅先生这样描述当日的情况:听证会于2009年10月26日举行,这一拆迁涉及1335户,只许选5个人作代表。时间匆忙又刚好是上班时间,许多人不知道,报名的也只有300来人,参与选举的有100多人,推选得票最多的不过20来票,最少的5票,根本缺乏代表性。代表和其他参与听证的街坊邻里以递交纸条等方式提出了大量意见,质疑拆迁的公正性,并要求再次举行听证,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最终,听证会草草收场,5个代表中有4个拒绝在听证会笔录上签名。

    听证会后第三天,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就强行核发了《房屋拆迁许可证》,接着又发放了长达72页、印制精美的《拆迁补偿安置手册》。该手册提出“将百井坊地区打造成集商业、商务、旅游、娱乐和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新型城市综合体”。由此看出,整个工程的开发属于商业性质。杭州市发改委的文件也证明了这一点:“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金融和商业兼住宅用地。”



    “史上最优惠”的拆迁政策?

    百井坊地段的拆迁补偿被称为杭州“拆迁史上最优惠”的政策。其中规定回迁居民享受原面积1∶1.25的优惠;货币安置每平方米 2.92万元;外迁至远离市中心的朝晖地区的面积补偿是1∶1.6,而更偏远的闸弄口地块等更可以达到1∶1.8;无论是回迁还是外迁,均可得到资金补贴用以扩大15%的置换面积。

    但大部分居民经过多次维权和商议,对于提高优惠幅度,甚至不同性质的签约奖励,依然不能接受。

    傅先生对此做出解释:目前百井坊地块的回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眼下拆迁方的策略是先拆再说。居住在这一片的大都是老居民,收入水平一般,经新地产开发之后,根据附近楼盘的户型面积与预估价格,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回迁。拆迁实际上是将原有居民赶出了世代居住的坊巷里弄。而且补偿与签约奖励的区别标准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拆迁方的“志在必得”显露无遗。杭州市下城区委宣传部机关报《今日下城》2月25日第9期头版头条刊登的《迎接新挑战,坚决打赢百井坊动迁工作攻坚战》一文中提到,《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即将出台,新的《条例》可能大大提高拆迁难度。因此下城区政府要求动迁组“白加黑,五加二”,“一幢一个工作组、一户一本宣传册、一户一张明白单”,加强力度,与时间赛跑。

    “假如是公益拆迁,保护、整治老巷子和文物,那我们没话说,但如果是商业拆迁,用特殊手段把我们赶走,就不能接受了。”傅先生说。

    同床异梦的整改

    据《杭州市志》记载,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明时称兴贤坊,清代始称百井坊巷。短短的几条弄堂与它交叉,虽是“一炮仗”路的短巷,却留存着独特的风景与记忆。

    《杭城坊巷志》记载,吴越王钱镠开井九十九眼,后来多数湮塞,仅存三眼,相去各数十步,巷口的钱王井就是其中之一。这口井水源充足,虽大旱而不涸。1984年7月21日,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对此井重修。如今,由于整个城区地表下沉,盖板沉在地下约20厘米处。钱王井已经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

     1860年,第一批外国传教士来到杭州的时候,当地官员将他们安置在天水桥一带,也就是今天百井坊巷、镜清里、耶稣堂弄一带。此后,太平天国攻杭州,在这里安营,战后屋毁田荒,传教士与信众花了十几年时间,建立了天主教堂“天水堂”,屋舍里弄也环绕周边。1876年,一个传教士的儿子在这儿出生,他就是司徒雷登。如今的司徒雷登故居很讲究,两层小楼,白墙黑瓦,风格上既保存了西式建筑的特色,又与江南建筑融为一体。

    百井坊的拆迁是为了整改,而整改工程并非全无共识。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提出将注重挖掘、保护古井文化,现在在这一区块还留存的古井,如乐善井、耶稣堂弄井等都将保留,同时拟恢复另外3处古井和五大古井群落,重现百井坊地区的古风遗韵。

    包括天主教堂、司徒雷登故居等在内的具有历史价值及时代特点的建筑,以及镜清里、百井坊巷等具有地域特点的街巷格局都将按照“能保尽保”的原则保留。同时,古树名木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也被纳入改造工程中。很多市民也认为,百井坊地区的房屋比较陈旧,结构及施工质量差,违章建筑到处都是,部分情况确实需要整改。但是对于目前的整改方式,街区大部分居民表示不能接受。“我喜欢我住的地方,我也有权利住在这里。”居民张先生说,“我们维权的行动,很多老大爷老大妈都颤颤巍巍地来参加。我知道他们担心这里以后会面目全非,担心造起不真实没有生活的东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