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还缺一个“镇馆之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陈容的《墨龙图》风格雄奇,笔法雄健,是传世珍品

○核心提示

建馆半世纪的广东省博物馆已成为广东文化历史的一个坐标,50多年里,它与广东的文人墨客结缘,又得以在特定年代聚敛几乎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它旧址院门内的钟楼建于1905年,是中山大学校徽中的主图。

下月中旬,投资9亿、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的省博物馆新馆,即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关于究竟什么文物能代表广东、堪称“镇馆之宝”的讨论也越来越热。

省博新馆即将开放之时,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揭开这场关于新馆“镇馆之宝”的讨论的前前后后。

有点尴尬的过去

“即便问一个广东的大学教授,他也不一定能说出省博到底藏着什么代表性的文物。”

标准不一,“镇馆之宝”展一度搁浅

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湖北省博物馆的勾践越王剑,上海博物馆的唐本真迹《上虞帖卷》……这些举世闻名的中华瑰宝,直接象征着这些博物馆的名气与档次。

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能缺少“镇馆之宝”,它们就像一座博物馆的灵魂。然而,华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究竟藏着哪些“镇馆之宝”,对大多数踏足广东土地的人们来说,仍旧是个疑问。

“即便问一个广东的大学教授,他也不一定能说出省博到底藏着什么代表性的文物。”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研究员朱万章说。

省博宣教部主任欧艳告诉记者,2003年前后,广东省博物馆曾试图策划一个关于“镇馆之宝”的展览,展览计划都提交了,最后却没有完成。关于“镇馆之宝”的疑问,一直搁浅到新馆开放前夜。

“广东是文化沙漠,能有什么瑰宝?”“对比中原文明,广东以近现代史著称,有什么文物称得上国宝?”这些多年来的刻板成见,似乎都等待省博新馆“作答”。

在省博的老专家眼里,南宋陈容所画的《墨龙图》可以算得上“镇馆之宝”。因梁朝“画龙点睛”的张僧蒜并无画迹存世,陈容画龙便彪炳史册。目前陈容的传世之作只有4幅,两幅在美国,一幅在北京故宫,另一幅则在广东省博。

清代端石千金猴王砚,是四大名砚之王,相传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顾问何氏请名匠打制,挑选了3块上等石料制成。

还有宋代赵孟頫的书法《陋室铭》,现存仅三件。

“一直以来,文博界对‘镇馆之宝’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像对国宝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样,但省博的‘镇馆之宝’一定要从现在馆藏的400多件一级文物中产生。”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说。

“《墨龙图》很珍贵,但陈容的知名度毕竟不够,对比画出《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画圣顾恺之,作品的知名度还是有差距。”朱万章说,《墨龙图》放到广东可算是镇馆之宝,但放在全国顶级文物之中,分量略显不够。

“‘镇馆之宝’大概可以有两种理解。首先,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镇馆之宝’,广东因为收藏的底子薄,这方面有缺憾;其次,是狭义的‘镇馆之宝’,镇广东省博一馆,《墨龙图》应算得上。”朱万章说。

不过,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刘军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镇馆之宝’不能和国宝混为一谈,它不一定就是镇省、镇国之宝。”他举例说,比如青铜器的收藏,陕西出土过很多,代表周朝,但春秋时期的山东有一个纪国,也有青铜器,也很了不起,不能因为陕西的青铜器很有名,就抹杀了山东的青铜器。“‘镇馆之宝’要看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不能过于苛求。”

逐渐明确的方向

2007年仇英的《赤壁图》在中国嘉德秋拍中亮相,吸引了广东省博的目光,但最终7952万元的成交价,让广东省博物馆只能望洋兴叹。

聚焦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文物

寻找“镇馆之宝”,成了省博新馆在建筑之外的另一大工程。5年前,广东省委省政府下拨6000万收藏经费,用于征集新馆“镇馆之宝”。但这几年,文物市场的水涨船高,动辄拍出数千万的天价数字,让省博的专家们犯了愁。

此外,物色“镇馆之宝”的专家们还遭遇这样一种尴尬:斥巨资收藏一件北方出土的国之重器,能堪称广东博物馆“镇馆之宝”吗?但如果放眼岭南本土文化,又有哪些文物,可以匹配国宝的美誉,匹配这座投资9亿“月光宝盒”的光芒?

朱万章说,以古代书画为例,偏重岭南画派的收藏就很难收藏到古代书画中的国宝级文物,“广东省博物馆书画收藏整体实力不俗,但如能有一两件更著名的古代名家作品,那便能锦上添花”。

2004年,上海博物馆就做过这样的事,曾耗资450万美元,从海外收藏回流失近一个世纪的国宝级文物———4卷北宋《淳化阁帖》,阁帖里收集了170件王羲之作品。这次轰动国内文博界的事虽然耗费巨资,但引发的日后效应巨大,上海博物馆借此名气大涨。

“如果要说地方特色,上海博物馆完全不值一提,它的定位就是收藏‘中华瑰宝’。镇馆之宝不一定要是本土的,只要能在某一方面在国内出类拔萃,就可以作为‘镇馆之宝’。”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梅华全说。

为了给原本丰厚的书画收藏寻找一个“月亮”,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四处物色特级古代书画。众多古代书画名家的收藏中,仇英作品的缺失被认为是一个遗憾;2007年,仇英的《赤壁图》在中国嘉德秋拍中亮相,吸引了广东省博的目光,但最终7952万元的成交价,让广东省博物馆只能望洋兴叹。

省博保管部主任刘金宏告诉记者,他们曾瞄准了不少重量级文物,比如一件王铎(明末清初神笔)的墨宝,专家咨询团给出的上限价格是200万元,可是这件文物最终拍到了1500万元,面对文物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财大气粗的个人藏家,广东省博物馆逐渐退出了类似的国宝追逐。

这样的局面下,广东省博物馆的专家们逐渐明确了两大方向:主要从海外买,从全球“招募”有岭南特色的顶级文物。

2005年起,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芳带队从海外淘宝,目的地主要是英美两国,重点征集清末广州十三行出口的广式外销工艺品。他们顺藤摸瓜,从英国买到一幅外销油画。这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罕见的一幅油画,有2米多长,画的是清末广州十三行商馆区,花了100多万元。

让白芳引以为傲的,是收藏到一个象牙提梁盒,提盒盖、身、屉底不足1毫米厚,象牙嵌片薄如蛋壳,代表了广州牙雕的最高工艺水准。“它在我心里就是‘镇馆之宝’。”白芳说。

“广州的外销工艺品,江苏、湖南、浙江等地的博物馆、个人不会想去去收集,广东省博物馆去收集,性价比就很高,还可以填补空缺。”白芳举例说,比如一件清宫的牙雕,人们知道从清宫流出,100万、200万可能都买不到,但一件广州的牙雕,可能10万元就能买到,做工可能一样精细。

“俗话说鼎定中原,与中原内地相比,我们的特色不在于皇宫、帝王陵墓出土文物,所以新馆的突破点逐渐明确了,就是放在那些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文物上,如潮州金木雕、端砚、广彩和牙雕等。”刘金宏说。

寻找“镇馆之宝”

广东省博物馆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四处化缘”的时期,有故宫、上海博物馆划拨的文物,基本上“见好就收”,从4000多件文物增加到现在的13万件,但这些文物给一些专家以“星星多,月亮少”的印象。

半世纪“四处化缘”、“见好就收”式敛宝

2万3千多件古代瓷器、6000多件古代书画,总共超过13万件文物……尽管无法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百万件藏品数相提并论,但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在全国省级博物馆里能排到“中上游”,特别是瓷器和书画类的收藏丰厚,能排到第五第六的位置,这是来自文博界行内的说法。

“广东省博物馆缺少司母戊鼎那样的国之重器,但在书画类和瓷器类是一个特色,古代书画能在全国博物馆里排到第五、六名,除了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之外,大概能数得上广东了。”一位广东文博界的资深人士掐着手指跟记者说。

古代书画方面,除了北京和上海的地缘优势,广东也曾占有地域优势,年过8旬的宋良璧,在省博保管文物已接近半个世纪,他回忆说,50年前省博区区4000多件文物,扩充到今天的13万件文物,得益于几次历史机遇,“见好就收”。

文革前,“广交会”上聚敛大批北方工艺品准备出口,掺杂了不少文物,广东省博物馆的老专家宋良璧等人,从中截留回不少文物,如明代青花瓷玉壶春瓶,曾被誉为省博“镇馆之宝”。文革后,文物市场打开,北方地下走私文物从广东流往海外,宋代的瓷枕、明清的影青梅瓶等从海关截回,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但真正堪称“镇馆之宝”的寥寥无几。

草创之初,广东省博物馆还接受过一批北京故宫以及上海博物馆划拨来的文物。“首任馆长蔡语邨觉得瓷器收藏在广东很匮乏,他和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私交不错,就朝故宫博物院申请要瓷器。”宋良璧回忆道,当时是以“借”的名义,主要是一批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加上其它丝绸品、香囊、刺绣,大概有几百件。此外,还从上海博物馆划拨了上千件文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省博物馆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四处化缘”的时期。记者从宋良璧的记忆里梳理出这样一份与北方文物大省的交换清单:山西发掘了大墓,出土许多陶器,广东省博物馆要了一些;河南有著名的钧瓷,转送一批给广东省博物馆;南京著名的青瓷,包括六朝、三国时期的瓷器,广东省博用石湾陶瓷和他们交换……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安徽一座古代贵族墓出土了不少金器、金币,广东省博物馆去“讨”,金币在广东没有出土过,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宋良璧怀揣在胸口的兜里,将几枚金币带回了广东。湖北发掘一座战国墓葬,出土了不少蚁鼻钱———战国时期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广东没有,也想办法“讨”几枚回来。

13万藏品的洋洋大观,非一日之功。成立仅50年的广东省博物馆曾经在书画方面一穷二白,上世纪60年代,广东几乎找不到资深书画鉴藏家,因此在书画方面的收藏很难起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魏今非酷爱书画,特别从北京琉璃厂将著名的书画家苏庚春调来广东省博。

之后,苏庚春以高深的学养和独特的鉴赏能力,为省博物馆鉴定、搜罗回一大批书画国宝。上世纪70年代,他曾经在一批从河南收回的线装书中,慧眼识别出一块绢,这张险些被当成包书废纸的古画,后来被鉴定为明代花鸟画《雪梅双鹤图》,成为广东省博物馆的另一件精品。

广东省博物馆一直在收藏什么?宋良璧说,基本上什么好就收什么,因此一批北方文物得以流入广东省博物馆。但业内对省博“镇馆之宝”的说法仍纷繁不一,13万件文物给一些专家“星星多,月亮少”的印象。

未来怎么办?

最精彩的岭南民俗文化可以到陈家祠看,最大的考古发掘可以到南越王墓博物馆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去看,不能不说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大遗憾。

在全省展开“镇馆之宝”海选

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认为,广东省博物馆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文物,遗憾的是广东出土的南越王墓中的文物不在省馆展出,在出土文物的展出上有些缺乏。“相比之下,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省的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出土文物,收藏都很有特色,广东重量级的出土文物少了。”

相对于北方震撼性的帝王陵墓发掘,广东迄今为止轰动全国的考古发现,有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署遗址以及“南海I号”宋代沉船的整体打捞,但这些考古发现都在当地建造了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里还没能收藏到这些本土考古发现中的珍贵文物。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上级博物馆可以从下级地市调拨文物,当年广东出土过的一件战国的越式青铜器鼎被调拨到了国家博物馆。但广东的重大考古发现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考古界已提倡原址保护,纷纷在当地建馆,省博收藏这些本省内的重要出土文物越来越难。”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说,新馆曾想复制南越王墓博物馆里著名的“金缕玉衣”,但因各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

“广东省博物馆应该但没有汇集一省文物之精华,这也许有点遗憾。”一位省内的文博专家发问,最精彩的岭南民俗文化可以到陈家祠看,最大的考古发掘可以到南越王墓博物馆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去看,不能不说是省博新馆收藏的一大遗憾。

“人类创造的文明都是等同的,时间长短并不影响文物价值。广东有粤文化,并不因为北方中原文化先于粤文化,就比粤文化好。粤文化也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只要把本土最有特色的东西摆出来,就能作为‘镇馆之宝’。”北京首都博物馆业务研究部策展人唐国尧说。

“距今13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南海沉船上出水的古代瓷器、独领风潮的近现代文明,广东人应当能在新馆的展览中找到文化自信。”阮华端希望新馆展览给人们这样的冲击。省博物馆也打算在新馆开放之际,在全省展开一场“镇馆之宝”的海选,让广东人对这些宝贝不再陌生。

刘金宏说,也许人们对“镇馆之宝”的看法依然很不一样,不过,“我们希望形成一个焦点,开馆之后,我们仍可以细水长流,慢慢物色、收藏到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