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发掘
2005年年底,陕西蓝田五里头村村北果园中一座古墓葬被盗,出土大批精美宋代瓷器。经现场调查与被盗文物综合考查后初步认为,被盗墓葬主人应为北宋吕氏家族成员之一,此地可能是北宋文坛名士及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其兄弟大忠、大防、大钧等家族成员墓茔。
文献记载, 吕大临生于1044年,卒于1091年,字与叔,今陕西蓝田县人。出身于世代书香官宦之家,才气过人而志趣高雅,不恋科举、无心仕途,一生追求学术研究。特别对古器物学情有独钟,不但自已收藏而且将前人零散书籍图录收集汇总,加以整编标注成就《考古图》一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金石学家,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其长兄大忠、三兄大钧皆在碑石学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奠基人。二兄吕大防志向高远,胆略过人,曾官居宰相之职。故蓝田吕氏一族在北宋时期确为名门望族。
其家族墓地位居灞河北岸黄土台源之上,与白鹿塬隔河相望。这里土层深厚、土质坚硬,适合营造深穴墓茔,更加有秀丽风光、青山绿水相伴,与书生意气、文人喜好灵犀相映,但因地域偏僻,千年来盗掘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现代盗墓更为猖獗,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队对该墓地了进行抢救性发掘。
一、考古方案的制定
在考古工作全面开展前,院、所领导与考古队共同研究商定对北宋吕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工作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1、运用全站仪大面积测量,展示北宋吕氏家族墓地的地形地貌状况,以研究其家族墓地选址理念。
2、通过调查与考古钻探,认识整个北宋吕氏家族墓地的全貌,包括:墓葬群位置、墓葬布局、墓园建筑等。
3、严格执行田野考古规程,认真、全面提取各种实物、文字、图像资料。
4、通过对田野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北宋家族墓地的整体结构,家族埋葬制度,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二、考古调查与钻探
考古调查与钻探工作开始于2006年12月。首先,考古队调查走仿了当地吕氏家族后人及县级文物部门相关人员,并经过实地踏查,确定了考古测量和勘探范围。考古测量使用了全站仪结合GPS卫星定位系统,对墓地所在位置、周围地貌环境作了细致勘测绘图,为了解和研究整体墓园地望选择条件、营构状况等提供了标准测绘图和永久性保存资料。
其次的考古勘探分为三次进行,普探面积为16万平方米,后两次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重点钻探,共探明宋代墓葬16座,东、西、北有围沟环绕,墓葬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至目前为止,吕氏家庙遗址尚在钻探中。
为了更好更周密地做好田野考古发掘,文献、考古资料的收集是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目前已查阅的文献有宋书、西安府志等有关吕氏家族成员的文献记载,并搜寻汇集了《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杂志中有关宋墓的发掘简报和《白沙宋墓》等权威性的宋墓发掘报告
三、田野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2008年6月,至今,共清理完毕吕氏家族墓葬23座,均为竖井墓道、土洞墓室,深度8.5~15.5米不等,其中成人墓葬16座,婴幼儿墓葬7座﹙皆附着于长辈墓穴之上的土层内,深2~4米﹚。已探明尚未清理的墓葬4座。其中五座墓带有1~2个纵向罗列的空穴,该形制在国内已发掘的宋代墓葬中尚属首见。以M2为例:此墓葬由竖井墓道及上、中、下三层纵向墓室组成,墓向203度。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梯形,开口长3米,南宽1.1米,北宽1.3米,底长2.8米,南宽1米,北宽1.3米,深13.3米。墓道南部东、西两壁各设纵向对称脚踏窝一排22个。墓道底平坦,南、东、西面皆有火烧痕迹并堆积较多木炭。墓道内填土松软、色杂,内含少量木炭、朽木、红色漆皮等。墓室1入口开于墓道北壁下深3.6-5.6米处,拱形门洞 现已塌毁,未见封门遗迹。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米、宽1.6米,拱顶坍塌,原距底面约2.1米;室内充满塌土,未见任何葬具、骨骼与随葬品,应属空穴。顶后部东北方有盗洞,编号D1;开口于扰土层下,为不规则椭圆形,直径0.65米左右,墓室内填土已经扰动。墓室2开于墓道北壁下深10.7-12.3米处,门洞尚存,高1.6米、宽1.1米,无封门。墓室平面呈梯形,南宽1,1米、北宽1.3米,长2.55米,高1.6米,墓室底为北高南低坡状,高差0.1米。北壁设龛,底与墓室底等平,宽0.8米,高0.7米,进深0.5米,室内无葬具、骨骼与随葬物品。仍属空穴无疑。室内淤土中包含少量石块、朽木、木炭等。前室位于墓道以北,底面低于墓道2.4米,平面呈梯形,南宽2.9米,北宽3.5米,高5米,墓室东、西两侧均留有高2.6米之生土二层台,东壁二层台宽0.5~0.7米,西壁二层台宽0.5~0.6米,底面为方砖并列平铺而成,砖长0.32米,宽0. 31米,厚0.05米。两棺南北向并排置于前室正中,棺木已朽但遗迹清晰,两棺外围设木椁,椁壁紧贴前室土圹壁面, 椁顶板架于墓室东、西两侧生土二层台上,木棺高度现已不详。葬式为仰身直肢,骨架保存状况极差,似经扰动,残留碎块零乱。前室西壁二层台上有圆形盗洞通入西隔壁M1前室中,编号D2;该盗洞仅见出口不见入口,推测应自M2东北角邻M4墓道扰坑进入,穿过两墓间生土隔墙下至M2东后室并将其与前室一并盗扰。东后室位于前室后东北方,前、后室间有宽0.7米、厚0.1米、高1.2米的生土墙相隔,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6米,东西宽2.5米。底面高于前室底面0.3米。东壁下设高1.5米宽0.6米的生土二层台一道,一棺一椁置室内正中,现已朽。骨骼保存状况极差。西后室位于前室后西北方,与前室间有高1米、宽0.8米、厚0.1米生土垣为界,两后室间隔生土壁面,墓室平面呈梯形,南北长2.8米,南宽1.7米,北宽2米。底面高于前室0.2米,方砖铺地,木棺位居室中,骨架为侧身曲肢式,保存状况略好于其它。墓室顶部已坍塌,从现存遗迹推断,原顶为拱形,覆盖整个墓葬前后三室,墓顶距底面约4. 7~5米。随葬品原置于棺椁间,后因盗掘、淤土填充、顶部坍塌而破碎挪移。经初步研究认定,实用墓室之上所叠压的若干空穴均做防盗之用。墓门设土坯封门亦有同种功效。
四、出土文物状况
迄今为止,共出土器物六百余件(组),包括陶、瓷、石、铜、铁、锡、银、金、漆、骨、珠贝类,皆为实用器。陶器数量较少,以灰色陶罐、灰色铲形陶砚为代表;瓷器均属餐饮具,以陕西铜川耀州窑青釉瓷为主,其中五曲刻花碗、盘;缠枝牡丹纹梅瓶;牡丹纹渣斗;兽扭深刻花盖碗;素面套装酒壶与温酒樽;素面套盖瓷盒做工精到、造型别致、釉色晶莹细腻。特别是套装酒具的出土,印证了原耀州窑生产的花口樽还有与酒壶配套使用的功能。套盖瓷盒共设内外双重盖,内盖又分为两件组合而成,根据需要既可全部打开又能只提揭中心小盖扭取物,更好地起到封闭作用。属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瓷的器物虽然不多,但品相好、造型佳,如瓜棱腹执壶;圆唇、高领、鼓腹、平底,执手与短流对生肩上,盖扭作蹲兽状,盖沿与执手端各有小贯耳以穿绳连接,其构思缜密周到,执手与流设计得当、使用方便顺手,加之浑然墩厚的外观造型、剔透细腻似自然天成的青白釉色,使其在众多出土瓷器中独占鳌头。另一件素面香熏亦是众中之宝,精致的做工附以巧妙的构思,更显出影青瓷具的玲珑晶莹。福建龙窑的黑釉茶具以其庄重华美的釉色在宋代上流社会中非常流行,价格不菲。此次出土的兔毫茶盏、油滴釉荣盏皆为建窑代表产品,所谓兔毫釉,即指在晶亮的黑色底釉上装饰放射式金色细线,纤细如兔毫。油滴釉是在黑色底釉上点缀浅灰色斑点,形若油滴,故名。河北定窑产品以餐具碗、碟、瓷盒居多,其中出于M2东后室的印泥盒中尚保留半盒红色印泥。
骊山石器是每座墓葬中必出的极具地域特点的物品。骊山石产于骊山北麓,色青灰、质疏松,以此石为茶具和储物器,不但制做便宜,且具有透气保质功能。各类石砚是随葬器物中的又一亮点,其中豆绿色俏红边贺兰石砚以其巧夺天工、自然俏色而称瑁世间孤品;黛色歙砚的细腻质地、润泽成色、浑然厚重器形都充分显示了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超凡脱俗。
铜器不多,主指镜类,可分方、圆两种,素面居多,置于棺、椁盖上,起照妖镇邪作用。
铁器主要有三类,即:剪刀、犁头与棺环。剪刀、犁头取其斜音为剪断尘缘、离别人世之意,故置于墓道入口处。特殊者为M2东后室所出镇压于木椁四角的卧牛,体量沉重、造型逼真、勇武有力,其用意尚不能确知。推测仍为震慑避祟之物。
金、银器很少,有素面金簪一枚,造形简捷质朴,当为男子束发所用;錾花妆盒一件,圆形,大如胡桃,精巧玲垅,应属女子随身携带之物。盖面錾刻大朵牡丹、下衬鱼子纹,盒内存留暗红色物质,经科技大学实验中心鉴定,为女子使用胭脂。
锡属较活泼金属,所以大部分锡器均损毁严重,从器形看,主要用做茶具、餐具;漆器在北方很难保留,该批墓葬中虽然不甚多见,但有出土,只是保存状况极差无法提取,现硕果仅存一件碗状器皿,器胎已朽,仅剩内红外黑漆皮两层。
截止目前,共出土砖、石墓志铭二十三盒,这是当代人撰写的历史,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字资料,比起丰富多彩的随葬物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和珍贵。石墓志多为一盒,盝顶式志盖上篆刻墓主职官或封号;志石为近方形,阴刻楷书志文。墓志尺寸差异较大,与墓主身份、家族荣衰有关。砖墓志皆为铺地方砖制成,面上刻划楷书,内容简单,主要用于家族中未成年人。
五、围沟与家庙遗址
围沟环绕于墓地东、西、北面,形同“门”字,南北长321米、东西宽274米,将整个墓地包含于正中偏北处。通过对东、西两沟的探方解剖知,现存沟深0.45~0.7米,宽8~12米,沟壁因被水常年冲刷而坍塌外侈严重,沟内淤土较纯净,底部有细沙。围沟除护卫墓地外,还有输导坡地自然水流,杜绝墓地水患的双重功能。
家庙遗址位于墓地中轴线南500米,为北宋时期吕氏家族所建,名曰“吕氏庄云阁寺”。金代毁于战乱,明朝蓝田县政府为纪念吕氏四杰,拨专款在其废墟上建立吕氏祠堂。该建筑经调查、钻探后可确定为南北向三进院式砖木结构,门顶为拱形,现有宽2米青石门条为证。前院正中建五开间式正房,现遗留房屋残址。中院仍居中设五开间正房,现房屋基址轮廓及柱础仍模糊可见;后院呈四合院格局,应属祠堂看护者、往来祭拜人住宿歇息之处。清代文人牛兆廉,当地人称之牛才子,是白鹿塬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祖上与吕大临等兄弟渊源颇深,曾受其教诲。他本人亦致力于朱熹礼学的研究与传播,有生之年在吕氏祠堂中办学授教,故该处自清代以来又是学堂所在。解放后五里头村民办小学顺理成章建于此地。1980年代中期,原旧房已破败不堪,为确保小学生人身安全,校方将其拆毁,并于中、后院间盖成两层砖混教学楼,将中院后部、后院前部遗迹破坏殆尽。只有那些零散躲在角落草丛中的石条、柱础、碑座和残砖碎瓦,还有那受尽岁月苍桑磨难,傲然挺立的两株古柏,默默的向世人陈述着这片古老宅院中的故事与往日的辉煌。
六、收获与探索
通过对吕氏家族墓地的一系列田野考古工作及对出土文物、墓志铭文等资料的初步清理规整,现有以下几点收获:
1、通过考古发掘,较完整的揭示了北宋吕 氏家族墓地全貌,该墓地是由二十七座墓葬、“门”字形围沟、家庙遗址三大部分配套组成的整体结构。
2、出土的众多墓志铭文确定了大部分墓葬主人名讳身份,以此为依据,可排列出家族墓葬的分布次序:墓葬布局呈马蹄状,最南端为高祖吕通墓,身后为祖吕英、吕蕡墓,其后为一字排开的父辈七座墓葬,包括吕大临等兄弟。再后属“山”字辈子嗣墓葬。重孙辈仅葬一人,因年青夭折而袝于祖父坟茔之侧。故云,蓝田吕氏家族墓地中共埋葬五代人,使用时间在北宋中、晚期的四十余年之中。
3、出土墓志内容丰富,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吕氏家族起源、分支、途迁和定居陕西蓝田后的家族发展谱系、延续脉络、家族成员在墓地中墓穴的排列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根据出土墓志,现排列出蓝田北宋中、晚期吕氏家族谱系如下:
4、大部分纪年墓中都有陶器出土,从而为北宋时期考古学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最确实可靠的实物标准器。清理的大量耀州青瓷器、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器、建窑茶具、定窑瓷器都制做精美、形制完整,不但为研究宋代制瓷工艺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标本,而且在鉴赏审美方面也不失为一批难得一见的优秀艺术作品。出土的骊山石茶具用品独树一帜,其它地区宋墓出土器中基本不见。
5、对发掘过程中提取的石器标本做了科学鉴定,确定其质地结构、特性及产地。瓷盒内收藏的红色、暗红色、白色膏、粉状物与墓中提取的黑色物质标本均专程送交中国科技大学实验中心检测,明确其质地、名称、结构,使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领域中得到充分发挥。
6、吕氏四兄弟中吕大忠、吕大钧墓葬已确知,吕大防卒于福建官任上,灵柩是否运回归葬尚有不同说法,但蓝田墓园中至今没有明确信息反映其位置。吕大临墓葬现今亦位置不明,笔者认为上述M2很可能即是吕大临葬所,原因有三,(1)、M2位于“大”字辈族人墓葬排列线上,但因早年被盗,墓志遗失,墓主不详。(2)、“大”字辈族人墓葬基本可对人入室唯大临去处不明。(3)、M2中出土属大临所有的铭文石墩。至于能否确定,还需整个墓地发倔结束才能知晓。
总之,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获是:首次发现了结构基本完整的北宋家族墓园,而园区内墓葬排列的一定规律对研究宋代丧葬礼制具有重要价值。(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执笔:蓝田考古队 张蕴)
(责任编辑:孙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