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黄鹤楼的武昌蛇山虽不高峻,因其紧靠长江而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蛇山是武昌城的脊梁。三国孙权在蛇山西部始筑夏口城;至刘宋取代东晋以后,将夏口城扩建为郢州城;再至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改郢州城为鄂州城;唐朝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重筑鄂州城垣,向北、南、东扩展,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其城墙坐标,一直都没有脱离蛇山。
每块城砖上都留下监造官员和窑户姓名
明朱元璋建立藩国于全国要冲,分封诸王以为屏障,其中立第六子朱桢为楚王,驻藩武昌,翌年,开始将鄂州城增拓为武昌城。监修武昌城的是明朝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他按“王城”的规模和形制,用长达10年的时间,硬是将唐、宋、元以来的鄂州城,增拓改建成了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城池,而且非常牛气的把蛇山装进了武昌城里。
明代的武昌城垣,共开有九门,门址位置依地形走势不求对称,各城门之间的距离不求对等,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据专家估算,明代所建的武昌城垣约使用了两亿块城砖。当年,与武昌城有关的各府、州、县都派有烧砖任务。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每块城砖上都留下了各级监造官员和窑户的姓名。从现存的明朝武昌城墙所用过的城砖来看,单砖长约42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全部为还原焰柴窑烧制的细腻青砖。
明代的武昌城,始终是湖广地区政治、军事与文化的中心。清承明制,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开始分省后,武昌城内仍旧是湖广督署、武昌府署与江夏县署的办公所在地。明朝的武昌城墙,在清朝多次受到加固维修,直至晚清张之洞坐镇武昌时,他主持在中和门(今起义门)与宾阳门(即大东门)之间,新开了一座简易的“通湘门”,以方便赶火车的行人和车辆通行。
明代武昌城墙于1926年全部拆除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昌城后,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作出了拆除武昌城垣的决定,任命万声扬为拆城委员会主任。至1929年6月,武昌城墙被全部拆除,可惜这座存世长达558年、宏伟壮观的明代武昌城,从此载入了史册。
如今,除了黄鹤楼下的一段郢州城古遗址和复建的武昌起义门外,还可以在螃蟹岬局部山体上、凤凰山局部山体上、“武昌农讲所”的后墙外、江边的黄鹤楼故址、武昌花堤街的西侧、广里堤的南侧、楚望台的东南侧、蛇山东部的山脊上,还能或多或少寻找到明朝所建武昌城垣的蛛丝马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