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陈逸飞 上海应留住海派画家风采
上海要有“抢救”陈逸飞文物资料的紧迫感。评论家谢春彦近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陈逸飞艺术大展》专题讲座上发出呼吁。
作品难以汇聚
“抢救”二字是否夸张?并不。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建立陈逸飞艺术馆,政府有关部门也有意支持,但是,艺术馆不能是空壳子,要有足以系统地反映陈逸飞艺术生涯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才行。这成了大难题。由于陈逸飞59岁突然去世,根本没有想到包括自己艺术馆在内的“后事”。他的绘画作品,尤其是油画作品几乎都分散在海内外私人藏家手中,公家收藏仅有极少几幅早期作品,其家属拥有的成品油画也非常少。这次上海美术馆举办《陈逸飞艺术大展》,作品都是千辛万苦从各处借来。艺术馆所需的陈逸飞作品真迹,看来不得不从市场上购入,这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如果不趁早,今后征集作品的难度和代价会更大。
画稿散失严重
除了油画作品,陈逸飞生前还画了大量速写、草稿等。譬如陈逸飞在拍电影时都要把各个场景自己先画出来,画稿颇具艺术和史料价值。但这些画稿在陈逸飞生前就时常被朋友和同事讨走甚至不翼而飞,其完整性也难保持。陈逸飞生前还曾向记者表示想把他拍摄的《逃亡上海》所有胶片捐赠给博物馆,这些胶片记录了许多犹太人回忆当年逃亡上海的故事,很多没出现在正式发行的影片中,极具史料价值。电影胶片的保存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陈逸飞电影原始资料今后的命运也值得关注。
陈逸飞后期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其着力推动的大美术艺术观,相关的文物资料却往往容易被疏忽,也容易流失。
资源流出城市
陈逸飞去世后,其遗产纠纷使得遗物的完整性进一步被肢解,这也可能给系统、完整地收集陈逸飞文物资料增加了难度。
陈逸飞是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的经历反映了他这个时代中国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和奋斗历程。每一个艺术家的精彩,汇成一个城市的精彩,一段历史的精彩。作为一座具有文化追求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应该注重收集、研究、保存、展示那些为这座城市的精彩做出贡献的艺术家的成果。我们已经有了吴昌硕、刘海粟、朱屺瞻、程十发、陆俨少等艺术大师的个人艺术馆或纪念馆,但是类似任伯年、吴湖帆、丰子恺、林风眠、吴大羽等艺术大师的精彩却还没有在这座城市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展现。这些宝贵的海派文化资源被其他城市“争抢”,如唐云纪念馆早已成为西子湖畔的经典,广东梅县正在建占地600多亩的林风眠艺术园,陈逸飞纪念馆也在浙江镇海开馆了。这些无不在提醒,上海有必要为这座城市的未来留下这些精彩的记忆和见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