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学术讲座系列第二讲:关于我的纪录片

主讲人:原一男——小川绅介之后,日本纪录片历史的另一座里程碑“私人纪录片”的开创者

时间:2010年4月30日(周五)下午三点

地点: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放映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活动查询及预约:+86(0)5978 9530

主办单位: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

草场地工作站

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

讲座简介:

在这次难得的机会上,原一男将与观众面对面地讲述他的纪录片。原一男从1972年开始拍摄关于一些令人反感的人物的电影,因而其电影也“令人反感”。原一男描述他的作品是“超越社会设置的界线,以近距离镜头接近我的拍摄对象。”第一部纪录片《再见 CP 》(1972) ,以其对残疾个体的直接描述震惊了观众。仅在两年之后,他又因《绝对隐私性爱恋歌1974》成为日本电影界的话题人物。这部电影按时间顺序,以一种最为个人的态度,记录了原一男、他的前妻武田美由纪和小林佐智子之间的三角恋爱关系,片中两个婴儿出生的场景异常醒目。13年之后原一男发布了他的下一部电影《前进!神军》,一部有关记忆与战争罪行探究的记录片。最新作品《全身小说家》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著名的左翼作家,片子探讨的重点是这个男人的性关系如何成为了他某些作品的基础。“由来已久的习惯让羞耻感被隐藏起来,我要做的就是彻底撬开这个由来已久的习惯。我把摄影机当作一种武器使用,我想知道我能探究到人们所信赖的羞耻感有多深。我想尝试去了解个人存在的整体。”(原一男语)

主讲人简介:

原一男生于1945年,20世纪日本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年轻时深受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早期标志性的抗议运动影响。原一男曾就学于东京摄影技术学校,不久就放弃学业,因为原一男觉得“摄影只是让我从肤浅表面去认识人”。他决定直接开始他的独立制作生涯,其所创作的纪录片与以往日本纪录片传统形成分野。在日本纪录片历史20世纪的最后30年,两种绝然不同的纪录片同时存在:一个是小川绅介制作的集体纪录片方式;一种是原一男的私人电影方式,并被称为“小川绅介之后,日本纪录片历史的另一座里程碑——‘私人纪录片’的开创者”。

认识原一男
文_吴文光

认识原一男的电影,我很早就开始,1991年在东京的时候,山形纪录片电影节开始之前,我有一段空闲时间,除了去小川的工作室外,就是在山形电影节的东京事务所看片。我那时是纪录片的饥饿之人,什么样的片子给我都会当作粮食狼吞虎咽塞进肚里。山形电影节当时的管事人矢野先生就是每天给我塞东西的人。原一男的《前进!神军》就是矢野塞给我的,给我时他什么都没有提示,只说:这个你想看吗?看了,觉得拍的是一个脑子有毛病的前日本“皇军”,战争结束多年后,自己满世界去找从前战友,要他们出来揭露战争罪行,其中一桩罪行是吃士兵的事。当然前战友都拒绝他的要求,这人就死缠烂打,盯住不放,还动手打不跟他去揭露罪行的前战友。这些前战友都已经是白发斑斑的老头了,被他按在自家塌塌米上猛揍,是挺滑稽的,也挺疯狂的。片子看完,还给矢野,他也没有问我觉得如何,当然也没和我说,这个原一男还有另外的纪录片,更加疯狂和不可思议。

当时,刚刚认识小川绅介的纪录片,在他的工作室看了他大部分片子,也听他说对纪录片的理解和认识。我把小川这个人、还有他的片子当作我的指路明灯。我是小川电影的疯狂追随者,觉得纪录片就是应该这样,匕首一样插入社会的身体和心脏,剖开来,看被遮蔽的黑暗深处。之后我回到北京,满脑子都是小川的话,也满脑子是小川电影里匍匐在地上、和警察面对面对峙的农民;我马上着手着急要做的就是和文革和红卫兵有关的“我的1966”。

所以除了矢野给我原一男这个片子看,其他我认识的日本人,没有一个和我提起原一男这个人,包括他的片子。即使当时如果有人把原一男的其它片子给我看,比如《我的绝对隐私·1974恋歌》,那我当时一定觉得,居然会做这种很暴力很黄色的片子,这个作者脑子一定有问题。所以注定我当时是要和原一男这个人擦肩而过。即使93年的山形有个什么电影座谈,我被安排和原一男坐在一起,介绍后我脑子就想:哦,就是那个拍神经有问题的“皇军”的人。

擦肩而过,回头再重新找这个人就是17、8年后的事了。

这个时候我转变巨大的是,曾经疯狂追随的小川和怀斯曼,不再被当作纪录片的标准和方向了,更多的可能和方式,随着个人方式或“私人影像”的尝试,正在逐渐展开。再说直接一点就是,觉得纪录片不应该只是充满火药枪膛或磨得亮闪闪的刺刀,动不动就要直奔社会心脏;社会现实的多重与微妙,影像表达也应该是多种方式;此外,我也看到一种隐藏的危险是,那些口口声声以纪录片为社会责任感的作者或研究者,也在享受着纪录片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这个时候再和人谈论原一男、包括他的片子时,就是完全是一种希望拥抱的心情了。这个时候马克出现了,他是研究日本电影的高手,沉浸日本文化和电影圈子多年,和他最早在山形认识,后来他回了美国,在密西根大学当教授。2007年冬天我在密西根大学放片和讲座,完了一群认识的人去了一家酒吧。嘈杂的酒吧里和马克说起原一男的片子,马克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着光,毫不掩饰地大声赞美原一男的片子。以后另外两次见面,一次马克来草场地,一次是去年3月在云之南,我们在说原一男的片子,同时商量着怎么做成一个放映专题。去年10月去山形前,马克来邮件说,约好了和原一男一起在山形见面,具体谈这个放映专题如何实现。这个事情就这么在马克鞍前马后张罗、沟通、协调下,逐步地水落石出。

终于,我们在只谈小川纪录片这么多年以后,开始说说原一男的纪录片了。这一时刻迟到了将近20年,我们应该在90年代初,和小川的片子一起来谈的,如果那样的话,真实影像的创作就不会只是一条胡同奔到底了。

去年10月,在山形见到原一男,夜色街头的原一男一头黑发。我知道他已经60多岁了,我怀疑他的头发和夜色或者和什么染色剂有关。我问了:头发怎么这么黑?原一男大笑:这是天然的。之后我们在日式小酒馆喝着原一男推荐的北海道清酒、还有熏鱼。自然我们谈到小川绅介,原一男声音很大地说;我尊重小川这个人,但我的电影是反小川的。我吓一跳,日本人罕见有这么直接表达的。转头我看马克,他微笑不语。

尊重小川,但电影是反小川的。前者我非常同意,后者我非常感兴趣。如果小川的电影是直接捅向社会的子宫,那原一男的镜头奔的是人的子宫。在社会的子宫里看人,或者是在人的子宫里看社会,究竟有何不一样呢?

总之,原一男的全部纪录片都亮相在这里了。这个事情做到如今,能在草场地工作站和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变成现实,不得不说是个了不起的事。这其中涉及相当多的人鼎立相助,没有这些热心人的一把力,这事可能就黄了。这里我没法绕开这些人的名字:首先就是马克了,没有他两年前就开始的热心和推动,这事可能就连开个头都难以做到;然后是张亚璇和左靖,他们俩介入此事,促成这个计划走向更高一步;自愿担当影片字幕翻译的冯艳和季丹,更是为原一男这些片子最终变成中文版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还有很多隐藏在这个事情过程中的人,名字就不一一列出了,只有我清楚他们的功劳何在。

“视角”学术讲座系列

“视角”学术讲座系列是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艺术与投资》与《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从2010年3月开始正式启动的学术讲座和对话系列,定期邀请活跃于艺术、文化和思想界前沿的国内和国际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作家、导演、建筑师、学者、理论家和哲学家举办讲座,从他们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所关注的问题出发,发表主题演讲或者进行对话。

“视角”取自西方哲学理论中的“视角主义”,对这一理论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主体的知识不可避免地是片面的,它受到个体据以进行观察的视角的限制;另一种认为,视角主义是相对主义的一种形式,认为只有存在着对某种类型的创造物或某一社会而言的真理,而没有真理本身这类东西,视角主义关注(有局限的)意识、(不公正的)价值判断、关注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它是创造性的、批判性的。两种解释本质上并不矛盾,只是消极与积极之分。显然,在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判之后,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而勇敢地担当起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解释。

在此出发点上,“视角”学术系列讲座希冀通过汇集多方面有严肃性的学术态度、立场和深度的演讲、讨论、观念和声音,培养和塑造一个有批判性态度的观众群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平台,艺术中心和杂志通过共同举办这些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和论坛担负和实践着持续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责任。

“视角”学术讲座系列由夏季风担任总策划,左靖、卢迎华和董冰峰任执行策划。

主办方简介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是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首次在中国设立的以当代艺术展示、研究、教育、出版和收藏等为主要功能的复合型学术机构。中心在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与建构的同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及交流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并积极推介突出的国际艺术家和艺术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鉴于独立影像、尤其是纪录片,已成为当代艺术领域最有力量和活力的部分之一,艺术中心特别设立了影像档案馆,以此为平台,致力于中国独立影像的收藏、研究、展映和交流。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798 艺术区,建筑面积为4000 多平方米,是798 艺术区最具影响力和最大的艺术机构之一,内设展示空间、影院、影像档案馆、多媒体阅览室、影像工作坊、图书资料室、学术报告厅、咖啡馆、艺术商店等。此外,中心还在798 周边地区设有国际驻地艺术家工作室,方便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在北京实施他们的工作计划。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以年轻一代策展人和批评家为工作团队,他们将以新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理想来传达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

《艺术与投资》创刊于2006年1月,是国内专业高端艺术类月刊。杂志以专业、冷静的态度关注国内和国际的艺术市场动态,理性梳理、分析艺术财经,以独到的嗅觉和眼光推介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艺术门类和艺术作品,并兼顾与艺术投资紧密相关的鉴赏门道,是艺术投资理财公正有素的观察者和导航员。

2007年1月开始,杂志在原有“艺术”、“投资”、“鉴赏”的格局上再辟一册以原创和学术为重心的《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着力于当代艺术的学术性、实验性、跨界性,在中国当代艺术杂志中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艺术倾向,为一切与当代艺术创作相关的思考、讨论、试验、实践提供开放性平台,是当代艺术媒体中真正独立的思考人和先行者。

2009年1月开始,《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全面改版。将杂志原有的定位“中国当代艺术”扩展至“华人当代艺术”;我们陆续特邀到台湾、香港和澳门,及海外重点城市的特约记者,以及加强和上述地区的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策划人、评论家和艺术家的沟通、交流和经验互动,以大华人圈的范畴内紧密聚焦艺术市场和当代艺术创作及展示现场,进行分析、研究和有立场呈现的系列工作。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