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发掘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其地雄关高峙,控扼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在周围交汇萦绕),自古为“巴蜀要冲”。在13世纪的抗蒙(元)战争中,合川钓鱼城作为川渝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城固守”达36年之久,对当时国内及欧亚地区的战争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突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先后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4年至今,为配合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合川东城半岛开发等基建项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钓鱼城遗址进行了连续的调查、勘探,并对奇胜门附近的古地道进行了小规模清理,对南水军码头、南一字城墙进行了重点发掘及后续保护,取得了多项重要收获。

    一、调查情况

    在钓鱼城遗址周围,调查发现了包括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造像、碑刻等各类文物40余处。所属时代上至商周,下迄明清,时代序列较完整。其中黄泥嘴、小南沱等一批商周遗址,文化面貌总体上与附近的沙溪庙沙梁子遗址相近;围子湾、甘泉等汉代遗址地层堆积较厚,遗物也相对丰富,钓鱼山南发现有规模较的汉代崖墓群;小白塔、天泉洞等一大批宋元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堆积丰富,采集有大量青白瓷、黑釉瓷、硬陶等生活用器及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镇西门外的南宋咸淳年间“总统戍合军马秦琳”款题刻,内容与当时抗蒙战争有关,具有较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通过调查,我们对钓鱼城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钓鱼城遗址由钓鱼山山顶环城,南、北一字城墙及南、北水军码头共同组成,另有连接南水军码头的城墙一道,现存各段城墙总长约7320米。山顶环城面积约2.5平方公里,分布有护国寺、古军营、皇城及武道衙门等多处遗址,调查新发现了石照县衙、大草房、范家院子等一批宋元时期遗址,文化堆积丰富,钻探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台基及石质建筑构件存在,应为当时的重要居住区。

    环山城墙沿钓鱼山顶部山崖分布,连接镇西门、始关门、小东门、新东门、菁华门、出奇门、奇胜门一周,城墙中散布小型马面及排水孔多处,全长约5810米;南一字城墙,起筑于山南飞檐洞以东四十余米的峭壁之下,缘山脊而下,止于嘉陵江边,全长约400米;南水军码头城墙,西距南一字城墙400余米,起筑于山南始关门西侧九十余米的峭壁之下,缘山脊而下,向南与嘉陵江边的南水军码头相接,全长约260米;北一字城墙,起筑于山北出奇门下,顺山势北下,绕经大龙潭,穿越小龙潭溪沟后止于嘉陵江边,与北水军码头相接,全长约850米;北水军码头,位于钓鱼山北部小龙潭溪沟与嘉陵江交汇处,坐南朝北,西、北两面临江,东为小龙潭溪沟。其中,北一字城墙及北水军码头均为本次调查首次发现。

    调查工作也廓清了现存城墙的年代问题。南、北一字城墙及南水军码头城墙为宋代修筑,钓鱼山南部、西部及北部中段悬崖高耸之处,主要依天然山岩等自然屏障为城墙,其余险要地段及东部山势相对平缓处,主要为清代及现代复修城墙,其下多存在宋代墙基,当为宋城废弃后在原基础上修筑而成。各时期城墙在选材大小、砌筑方法、墙体坡度方面均有较大差别,互相的叠压打破关系也较为明显。另外,钓鱼城遗址现存城门形制也较为一致,均为双重券顶门洞,长条石铺就间隔平顶门道,当为清代以后复建。   
    在遗址西北部城墙外(奇胜门以北约100米)调查发现了古地道一处,为配合钓鱼城公路滑坡治理工程,对其进行了清理。该地道开凿于砂岩及泥岩构成的山体中,距地表约5米,由主通道、六条短支道及竖井组成,总长度约35米。主通道长30,宽1.5,高1.3米,平顶,直壁略弧,凹形底,横剖面略呈倒“凸”字形。隧道内填满石块,出土大量擂石、铁弹片、铁钉及少量宋代涂山窑瓷碗、盏残片。根据发掘结果,初步断定该地道是蒙军为攻克钓鱼城而开凿的一条直通城墙下(或城内)的进攻地道,废弃原因可能为钓鱼城守军发现后填埋。

    二、发掘情况

    2008年10月至今,为配合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南水军码头及南一字城墙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计揭露面积11388平方米,基本掌握了南水军码头及南一字城墙的结构布局和建造过程。

    1.南水军码头

    位于钓鱼山南近嘉陵江边的缓坡之上,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临江,北部为至山顶环城的连接城墙。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为184~210米。通过揭露清理,发现南水军码头系在山脚临江处利用原有平缓坡地,进行人工平整后填加灰黄、红棕色粘土夹杂碎石块逐层夯筑,于外部砌筑护坡条石加固而成。码头所用条石及夯土均就地取材,采自钓鱼山周边地区。由于历年江水及山洪的冲刷搬运,码头上部地层均为近现代淤沙堆积,呈北高南低状向嘉陵江倾斜。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黑釉、白釉、青釉瓷碗、盏残片,以宋代涂山窑系为主,另外有较多数量的礌石及铁箭簇、铁马掌等。

    码头现存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石砌挡墙及其上的平台、道路、炮台、卵石堆、石臼、柱洞等遗迹组成。码头主体由16道石砌挡墙围筑而成,方式以丁砌为主,局部采用丁顺交错砌筑方式。挡墙条石边沿上多有人工錾刻之凹槽,便于上部条石的安放,保证整体稳定性。根据挡墙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可将南水军码头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期:规模较小,平面近三角形,东西宽11.2~65米、南北长67.5~70米。由西、南、东三面石砌挡墙围筑而成,挡墙内以黄褐色沙性粘土夹杂石块夯筑。在南部临江出发现平台一处,平面近三角形。在西北部发现有通往山顶的石阶道路一段,道路东侧有炮台基址一处,为护坡墙及夯土围筑的台状建筑遗迹。

    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东、西、南三面加宽,分别重新构筑护坡墙,将整个一期码头包围叠压,平面近梯形,东西长37.5~73米,南北宽67~80米,残高6.35米。中部有小型护坡挡墙四道及减压加固墙一道。码头上部存在护坡墙及夯土构筑的平台五处,呈阶梯状由北向南分布。在西南部构筑通往江边的道路,在一期炮台的周围另筑护坡墙,内部以红棕色粘土夹石块夯筑填实,北倚山岩形成二期炮台。

    三期:继续加长加宽,西部利用二期挡墙并加长,东、南另筑挡墙,中部筑减压加固墙两道,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86~112.5米,南北宽55.3~70.25米,残高6.5米。该期规模最大,保存较好,挡墙条石体积增大,由下至上层层内收,外墙坡度在68°左右。内部继续沿用二期码头平台,并于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重新修筑通往江边、上山及连接道路。 

    其中,东北部的上山道路(道路四)规模较大,长78.65米,宽3.40米,沿山崖峭壁倾斜而上,东高西底,坡度30°左右,由路基、路面、排水沟三部分组成。路基依托平层砂岩及泥岩山体,由外侧护坡墙及内部夯土构成;路面呈阶梯状,以规整石板铺就,局部直接利用山岩修凿;排水沟于道路两侧均有发现,内侧排水沟系利用道路北侧路沿石板,直接将内侧山岩加以修凿而成。外侧排水沟位于路基护坡墙下,形制规整,以石板构筑,石板间缝隙以石灰浆粘合。

    码头南部、中部及北部,发现有卵石堆三处,卵石尺寸大小较为一致,功能可能作为抛石机的砲弹使用。码头南部的二、三期临江挡墙上发现柱洞八处,由西向东一字排开,分布较有规律。另在码头中部及江边的天然巨石上发现有石臼、栓船石孔多处。

    2.南一字城墙

    东距水军码头约400米,自钓鱼山南飞檐洞左侧峭壁据山脊而下止于嘉陵江边,外(东)侧为一天然沟壑,全长约400米。北高南低,海拔高度184~325米。南一字城墙的发掘工作分两区进行:
    Ⅰ区:位于南一字城墙南段,从现代旅游步行道以南至嘉陵江边。揭露的城墙长120米、宽7.2~14.3米、高5.6~10米,横剖面略呈梯形。地层堆积、出土遗物及城墙的构筑方式和结构特征等均与南水军码头类似,依据叠压打破关系,从内至外分为三期:

    一期:城墙较低矮,采用少量不甚规整的石块砌筑,内外挡墙错缝斜砌,层层收分,未加修凿。在北部清理该期城墙34.5米,顶部残宽1.53~1.68米,外墙揭露高0.17~1米,内墙残高1.05~1.47米。在南端临江处、西北部发现平台两处,南部城墙顶部有石梯道路一段,城墙内侧有大型卵石堆一处。

    二期:在一期城墙基础上,外墙以大条石重新构筑,中、上部斜砌,修凿成平整斜面。南段内墙直接在一期内墙上加高,北段内墙在一期内墙外重新构筑,将其覆盖。在北部清理该期城墙5.03米,外半部叠压于三期城墙下,顶部残宽1.23~1.64,残高1.35~1.43米。在南端发现石梯道路一段,叠压于一期道路之上。在临江处发现柱洞一处,内尚残存木桩一段,可能为旗杆遗迹。

    三期:在前两期基础上,整体加宽加高,内外墙均重新构筑。该期城墙规模宏大、结构规整而坚固、砌筑条石体量更大。外墙下部逐层收分,中、上部修凿成倾斜度为57°~63°的平整斜面,内墙多采用二期内墙加高。在三期城墙中、南部顶端,发现有女墙、道路、卵石堆、平台及柱洞等遗迹。
    Ⅱ区:位于南一字城墙北段,钓鱼山南的二级山崖附近。揭露的城墙长30、宽2.5~5.2米、高2.15~6.9米。清理结果显示,Ⅱ区城墙存在早、晚两个建筑使用期:一期城墙特点与Ⅰ区类似,内部填土内出土有宋代涂山窑系白瓷、黑釉瓷及青白瓷少量;二期城墙于一期填土内另挖基槽夯筑,其上用楔形条石错缝平砌,内部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碗、盘残片等。二期城墙打破一期,其筑墙条石打凿较为规整,上部不见錾槽,墙体较窄,墙壁竖直,这些特点与一期均有较大差别。另在二期城墙南部清理城门一座,为钓鱼城历史上八大城门之一的“小东门”,形制为双层石门,顶部及城门主体均已坍塌损毁,残存门洞进深2.8米、宽2米、高1.6米,方向102°。

    三、主要收获及认识

    1.南水军码头发现的平台、炮台、道路及石臼、栓船石孔等遗迹表明,码头兼有物资转运、战略防御及船只停泊修造等多种功能,而物资转运应是其主要功能。南一字城墙东依天然沟壑,墙体高大坚固,防御性质比较明显,同时也应兼顾对南水军码头这一重要补给通道的的保护。南水军码头、南一字城Ⅰ区城墙均存在先后三个建筑使用期,这与《宋史》及明万历《合州志》所记载的南宋淳祜三年(1243年)、宝佑二年(1254年)及景定四年(1263年),分别由余玠、王坚、张珏主持的三次大规模筑城史实基本吻合。南一字城Ⅱ区二期城墙与环山城墙中叠压于宋代墙基之上的直壁城墙,构筑方式和结构特征较为一致,结合清光绪《合州志》及《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及钓鱼城内历史碑刻分析,当为经元初毁城之后,清代四川政府及民间地主武装为抗避白莲教活动及太平天国起义而重新修筑。

    2.北一字城墙及北水军码头的发现,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其存在与否及布局结构的相关疑问,并为我们重新认识钓鱼城防御体系拓宽了视野。北一字城墙与南一字城墙在钓鱼山南北遥相呼应,利用嘉陵江的天然屏障将整个东城半岛围护起来,有效的将战略纵深扩大到整个东城半岛,使之成为山城的外围防线和物资供应保障,同时与水军码头配合,加强了与周围军事据点的联络。

    3.奇胜门附近古地道的发现和清理,一方面为考证《元史?宪宗纪》中所载1259年四月,蒙哥率师绕道钓鱼城西北部,“丁酉,夜登外城,杀宋兵甚众”等战役提供重要线索;另一方面,虽然与平原地区发现的砖筑防御性地道相比,该地道规模形制较为简陋,但其位置、形制、功能可直接印证文献中关于“地突”等攻城战术的记载,故从性质角度分析,该地道的发现仍具有一定的补白意义。

    4.钓鱼城遗址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发现的结构最为完整、防御体系极具特色的一处抗蒙山城遗址,水军码头、一字城墙等军事工程遗迹在既往考古工作中也较为少见。钓鱼城遗址的新发现,不仅为鉴识现存川渝地区广泛分布的抗蒙山城及山寨遗址提供了普遍参考,为深入研究冷兵器时代的山地城防特点增添了实物资料,而且对考古学、历史学、军事学、建筑学以及嘉陵江流域的水文、环境等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保护情况

    草街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后,遗址附近的嘉陵江水位将上涨20米左右,南水军码头全部范围及南一字城墙部分(约55米)将淹没于水下。为保护好这处重要文化遗产,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联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制定了《合川钓鱼城遗址水军码头及一字城墙文物保护方案》。基于最新考古发现,扩展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针对淹没区、涨落区、临水区分别制定了保护措施,分为清理排危、遗迹记录、结构归安、加固回填、环境治理等几个步骤进行保护工作。除常规考古发掘、记录方法外,还采用了GPS定位、全站仪测绘及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遗迹记录。

    2009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原则同意方案内容,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意见。为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实施,2009年10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又邀请国内多位文保、地质、建筑及水利等方面的专家,举行了“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水军码头及一字城墙文物保护方案论证会”,对方案细节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和补充完善。目前,保护工作正在紧张实施当中。

    另外,鉴于钓鱼城遗址的重要发现及川渝地区抗蒙山城地域广阔、遗存丰富、结构复杂、历史信息蕴涵量大、现存景观宏伟等诸多特点,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已积极申请开展宋末抗蒙山城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发掘单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袁东山 蔡亚林)

 

(责任编辑:孙丹)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