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斑驳 荒草稀树中 藏着300多岁的老城墙(图)

 

城墙一头已经长上了爬山虎

 

 

已经斑驳的保护石碑

 

     一段300多年前修建的老城墙,一个孩童嬉戏的大荒坡,一个存放钢筋的高院墙。从成都锦里西路78号的小巷往里走,有一座高近20米、顶宽10余米的高墙。

    然而,在周围住了30多年的老居民,也不清楚高墙的来历。

    荒草稀树保护石碑已斑驳

    近一米长的条石,层层堆砌,上面的纹路清晰可见。

    拾阶而上,60多级石阶分为三段,树木掩映,藤条攀附。初略一看,会以为高墙建造不会超过20年。

    走上墙顶,眼前杂草丛生,几棵大树,孤零零地立在黄土上。最大的一棵,一人张臂竟不能环抱。

    墙顶高度与对面大厦3楼持平,迈步计算,墙顶宽度超过10米,举目估量,高墙有100米长。

    荒草中,一座土砖堆砌的库房,是附近工地存放钢筋的地方,工人们说,他们来这里不久,只知道这座高墙有些来历。

    拨开枯树断枝,一块近40厘米高的石碑,嵌在泥土里,边沿上的水泥已经掉落,雨水侵袭,石碑表面也变了色。上面写着“成都古城墙”五个大字。

    立碑的是“成都文物保护单位”。

    挖开碑底部的泥土,立碑的年代还依稀可见:“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住了30年不知道高墙来历

    高墙的一面,是十几层高的新建楼盘,另一面是临街的社区医院。

    李世昌老人,在这附近住了30多年,问起高墙历史,他一个劲摇头:“听说是唐代的,但又有人说是清代的,弄不明白”。

    他说,高墙以前是个大土坡,比现在还高还宽,上去的台阶上,附着厚厚的黄土,上面的树木很多。

    过去,高墙内外都是平房,站在墙上,可以望到南河对面。

     1989年,土坡被定成文物,但是周围居民,少有人知道这座高墙到底是什么东西。

    今年已近30岁的周女士,从小在这个土坡下长大,小时候,在坡上捉蚂蚱,逮蜻蜓,捡果子,捉迷藏。

    她说,只听说土坡是成都老城墙的一段,但是她和小伙伴在上面,玩耍了这么多年,除了丢弃的玩具、折断的风筝,就只有落叶黄土、稀树荒草。

    住在周围的居民,只有上了年纪的,还能简单的谈谈土坡的过去,但是最多也就只能追溯到50年代了。

    清代城墙曾楼宇壮丽冠于西南

    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说,这个土坡是成都仅存的九处老城墙中的一段。明末,成都城墙毁于战火。清朝前期得以重建,后来大的修补曾有两次,修建至今已经300多年。

    翻阅历史文献,康熙初年,巡抚张德地重修后的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长二十二里三分,有五千五百三十八个垛口,东西南北分迎晖、清远、江桥、大安四座城门。

    雍正五年,巡抚宪德修补城墙。乾隆年间,时任四川总督的福康安,又合全川之力,耗时3年重修,起炮楼四座,城门上增修“博济”、“浣溪”、“江源”、“涵泽”4座城楼。

    后来也有多次修补,最后一次是在光绪二十三年。

    《华阳新志》中称,该城墙“楼宇壮丽”,“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

    上世纪90年代,锦里附近街道改造,这段城墙被认定为文物,再次保存了下来,有关部门又出资进行了修缮,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站在城墙上,四周的高楼,挡住了眺望的视线,唯有虹桥旁那棵200多年的皂角树,和静静流淌的南河还记得,城墙“固若金汤”的往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