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为何无珍珠? 经历150年左右就会"消散殆尽"

    古代中国人不仅喜欢佩戴珍珠,而且往往还要在逝者的口中放入一颗珍珠,让其含珠九泉。然而,又有谁看见过考古发掘出的千年古墓中的陪葬珍珠呢?那些历经无数代的各色珠宝究竟到哪里去了?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五言诗《客从》:“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虽然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就写出了“珍珠化为血”的直观现象,但却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

    现代科学家帮助人们解析了这个玄而又玄的问题。科学家指出,珍珠的主要物质成分是文石(即碳酸钙),其含量为90%,另外就是少量的氨基酸和水分。文石的化学成分极不稳定,再就是容易溶于水,从而使珍珠的内部结构改变,失去光泽。与此同时,珍珠中所含的氨基酸等都是极易分解的有机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分散解体。因此珍珠化为“血”之说就不足为奇了。

    氨基酸等有机物质过不了百年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而珍珠中的水分更加容易失去,因此,珍珠一般经历六七十年,就会渐渐失去光泽;经历150年左右将化整为零消散殆尽。这就解开了古墓无珍珠的谜团。

    珍珠佩戴在身上,人体皮肤能不断分泌出油脂与碱性汗液,致使珍珠颜色变黄,这又是“人老珠黄”一说之渊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