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衣裳街区将现民间博物馆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链接:


  民办博物馆:守望者的春天


  市井商业的繁华与喧闹、江南水乡的清雅与闲适、红门馆前豪门巨宅的深邃与奢华……这些逝去的记忆即将在湖城衣裳街区保护性改造中再次展现。记者日前获悉,许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在“修旧如旧”后将重现世人眼前,而这些建筑将被赋予新的用途,沈家本、民国文化、历代贤守等一批民间博物馆将林立其中。


  按照规划,衣裳街区沿霅溪分为A、B两区块,每个区块内都将设立4到5个民间博物馆。记者在吉安巷王安申宅前看到,原本斑驳破旧的老宅在修复后重新焕发了生机,这里将设立“民国文化纪念馆”。而附近俗称“接官厅”的霅溪馆旧址将被用于“湖州历代贤守馆”的改造,前方的大摆渡口周宅已修复完毕,将冠上“沈家本纪念馆”的名字。


  实事上,除上述3个带有官方性质的纪念馆外,有关部门还将划出5到7个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向民间征求布展内容。


  “只要符合衣裳街民俗文化的要求,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报名,批准后都可以开办民间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纪念馆集中在衣裳街区内,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外在要求,更是“老湖州缩影、新湖州窗口”的民间诉求。


  “文保单位、文保点内建立民间博物馆可以说是珠联璧合,更能体现这些老湖州传统文化的价值。”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古建筑专业的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林星儿从衣裳街区改造的第一天起,就担任技术顾问,“市里对衣裳街等传统街区的保护性改造特别重视,还特别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湖州市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据了解,面对老湖州留下的仅有的几处传统街区,有关部门一直坚持保护与展示并重的理念,“谈到保护,就是保持原有的街弄肌理,原有的立面与风貌不变,所有文物建筑依原样修复,复建的仿古建筑仍然采用传统工艺,整个街区在整修后还是原样重现。”林星儿说。


  而如何将这些保护性建筑进行展示,则离不开文物部门对文保单位和文保点的认定。“湖州城里最著名的三个街区分别为米行街、衣裳街和小西街,这三处地方分别代表了城乡结合部、商业居住区和豪门大宅院的文化。在1999年时,我们就已经在这三个街区调查摸底,发现并登记了数十处历史建筑,其中衣裳街共被‘挖’出了3个文保单位和12个文保点,通过这次对衣裳街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必将提升其保护与利用的价值。”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