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副主席叶辛: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不那么重要

    作协副主席叶辛:最好作品多在年轻时写出

    叶辛,生于1949年,上海人,代表作品有《蹉跎岁月》、《孽债》等。

    中国作协副主席、《孽债》作者叶辛是一个极其随和的人,接受采访时,他总是喜欢和记者开玩笑。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人,回答记者的提问,他很少用肯定句或否定句,他习惯用探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和他对谈,不会有压力,不过当你细细回味他的话时,你会发现,他的观点,他的答案早已蕴含其中,只是,他不喜欢锋芒毕露罢了。

    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学需要时间来证明


    中国文坛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标准问题,还是文学水平的差异,至今尚无定论。叶辛身在中国作协副主席的位置上,理所当然要思考。他暂不愿就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是否有差距下一个定论,但有一点他认为是明确的,在中国文学的评论体系里,思想性是最重要的,而在外国的文学评价体系中,这一点不是绝对因素。他特别提到,“回顾唐、宋、元、明、清时期,我们的作品没有输给外国人,但这些优秀的作品,也没有多少翻译成外文,传播到国外”。他认为,中国文学是否有优秀的作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并不是那么重要,而是需要时间的检验,作品本身的内涵,远比一个奖项更有意义。

    国内文学奖

    只要是文学都有评选资格


    茅盾文学奖颁给了麦家、鲁迅文学奖把网络文学纳入评选,都引发了争论。叶辛觉得,这两个奖的新动向非常正常,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麦家的《暗算》,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它们都是文学。既然是属于文学的范畴,那么就不该去深究它以什么样的载体、方式来传播。他还特别提到了80后、90后作家,他认为,这部分作家虽然目前的作品可能比较个人化,但随着他们思考的深入,作品会逐渐成熟起来,“回过头看我们年轻时候的作品,不是和他们一样?再翻看世界文学史、中国文学史,顶尖的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写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给他们更自由的空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