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女性艺术活力的淋漓展现

  由中国和芬兰两国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女性空间——1870-1990芬兰女艺术家作品展》于2010年3月17日至4月1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本次展出的15位芬兰女艺术家的72幅作品,包括油画、蚀刻画、铜版画、蚀刻凹凸版画及浮雕版画等,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芬兰绘画艺术、欣赏芬兰文化底蕴的难得机会,将为业已发展良好的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增进中芬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作出贡献。


  19世纪开始,芬兰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享有相当广泛的自治权,其社会文化生活也慢慢得以发展。1846年芬兰艺术协会成立,开启了芬兰艺术发展的历程。女性在芬兰社会一直享有较高的地位,芬兰也是世界上最早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在文化艺术领域,芬兰为男女提供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女孩接受美术基础教育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为芬兰妇女之后在艺术界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7年,芬兰独立,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芬兰艺术院校相对较少,使得包括女性在内的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芬兰艺术家常年在欧洲艺术较为发达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学习深造,尤其是学习油画技艺。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绘画艺术已经成为芬兰最受欢迎的主流艺术形式。


  芬兰女艺术家们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笔触,生动描绘出19世纪至20世纪芬兰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芬兰妇女的自信与坚韧。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的经济发展受到消极影响,但女性艺术家依然凭借自身的顽强和努力,创作了许多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绘画作品。


  1870年-1990年被称为芬兰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此次来华参展的作品全部来自芬兰国家美术馆(阿黛浓艺术馆)馆藏,其中包括了著名画家艾琳·丹尼尔森·甘伯吉(Danielson -Gambogi,Elin)、玛丽亚·维克(Wiik,Maria)、依娜·克利安得(Colliander,Ina)等人的作品,全面介绍了芬兰19世纪至20世纪的艺术风格。本次展览将艾琳·丹尼尔森·甘伯吉的代表作《自画像》作为“封面图片”,该作品被称为芬兰女性艺术的璀璨之作,充分体现了芬兰女性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