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水下考古人的真实故事
2009年10月,在山东沿海水下考古发掘现场,一名身着潜水服、身负几十公斤重潜水装备的男子浮出了水面。风很大,一上船,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叫张红兴,这次水下考古,他和队友们利用水下探测仪器———多波束声纳并结合水下探摸,发现水下文物疑存点十几处,确认了其中的几处水下文化遗存,顺利完成了调查任务。
“每一次水下考古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寻常的探索。”!张红兴浑身散发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海的味道。6年了,他在海底抽沙、拍摄、绘图、寻觅珍瓷,拆卸船板……,每一道考古程序他都发自内心。
智胆出众造就水下英雄
2004年,张红兴经福建省文物局推荐,参加了全国第三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几周以后,他顺利地完成了在泳池的潜水训练,来到广东阳江闸坡海边进行实地潜水培训。
略显枯燥的潜水培训,让队员们无暇顾及眼前美丽的大海,甚至还要处处提防看似平静中潜藏的危险,张红兴印象最深的是大海中的那些厉害的生物。一天,他潜到十几米深的海底,正聚精会神地绘着船体图,一只水母顺着水流,突然“亲吻”了张红兴的脸,他只感觉到瞬间剧疼,脸上肿了起来。直到培训结束,受伤的地方仍然留有痕迹。如今,张红兴已是一名水下高手,用他的话说,海蜇、海胆长相漂亮,却是毒蝎蛇心,一个闪失,可能就要留上永恒的伤疤。
有多年经验的张红兴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十米至二十米),一瓶气可以在水下使用二个小时至半个小时,但作为水下考古工作者,连续作业超过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正是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过人的勇气,2004年夏天,张红兴第一次接到实战任务,到福建东山水下考古实习,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水下考古资格证书。
今年3月份,张红兴赴菲律宾参加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技术潜水培训,成为中国第一批技术潜水队员,并获得国际高氧和技术潜水协会颁布的Advanced Nitrox-Diver和Normoxic Trimix Diver潜水证书———他的深浅水平也达到了60米。
危机四伏的水下寻宝路
对于水下考古工作者来说,在能见度很低的环境下进行作业,要摸清古沉船周围的环境是非常难的。2007年10月,在福建平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的一次危险经历,至今仍令张红兴不寒而栗。当他刚潜下海里时,浑浊的海水让他的两眼一摸黑,甚至连近在咫尺的潜水表都看不到。当他正往沉船上摸索,突然摸到了一个硬壳一样的东西,他非常兴奋,肯定是遗留在沉船上的一个“碗”。然而当他翻过这个扣着的“碗”时,“碗”里却突然伸出了数个爪子,“我当时心底发慌,手赶紧一松,缩回,直到上岸,仍后怕不已。那是一种海底生物,有一条尖尖的硬尾巴,一不小心身体就会被它戳伤。”而像这样惊险的经历,在张红兴六年的水下考古生涯中不胜枚举。
考古成就激励自己再前进
然而对他来讲,水下考古工作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冲破危险,揭开沉船神秘面纱的兴奋感,让他义无反顾地坚守在这个工作岗位。2007年在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南部发掘“华光礁Ⅰ号”沉船,是我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当我在水下发现这些精美的瓷器时,我就感觉非常熟悉,陶瓷不论从器型、釉色还是装饰手法都与泉州窑生产的陶瓷非常的接近。”多年的考古经历造就了他一双慧眼,他把这个想法与我国知名古外销瓷研究专家、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交流。陈馆长表示了赞同,并根据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情况推测:这艘古沉船曾在泉州购载物品并有可能从泉州启航。
“华光礁Ⅰ号”这艘迷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在张红兴的心里舞起了想象的翅膀:南宋时“华光礁Ⅰ号”这艘巨大的中国商船在泉州购载物品,它的目的地是哪里呢?它从泉州出发,在途经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南部时发生了什么危险,不幸沉没?……
枯燥中寻找生活乐趣
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是张红兴第一次到远海作业。由于海上手机信号非常差,他与妻子取得联系困难重重。每天收工后,他爬上船顶,面朝位于北方的信号塔,捕捉手机信号,一遍遍拨打家里的电话。一般当电话响到四、五声的时候,妻子准时把电话接起。“如果海风不大,船体不怎么摇晃,一般都能通上十几分钟的电话;如果船体一摇晃,通话常常是断断续续,有时候就断线了。”远海作业工作之余,吃饭是所有队员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乐事。炒南瓜、腌南瓜、南瓜汤……今天是第11顿南瓜,补给船还没有回来,你猜厨师会再变什么花样做南瓜?在他们眼中,青菜就是远洋作业的“紧缺菜”,厨师也只好养鸡、鹅给队员们打牙祭。
共同期待下一个奇迹
每天收工后,张红兴最喜欢的“娱乐”就是整理工作日记和在电脑里绘制船体图,有时候工作到凌晨2点,心里的寂寞在工作中得到了疏导和释放。说起远海的这些考古生活经历,张红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或许,他讲述的只是他在水下考古中最零散、最小的片断,甚至更多的是在别人眼中相当“幸福”的事情。
2009年11月,忙碌了一年的张红兴终于回到了泉州。如今,张红兴最想做的工作就是调查泉州海域是否有沉船,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他会对祥芝、围头、深沪、峰尾等重点区域展开调查。热爱水下考古生活的张红兴,会在泉州发现什么奇迹呢?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会给读者带来更精彩的故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