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四品文官墓碑现萍乡 墓主因率先禁烟受嘉奖

    3月19日,记者随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文物工作者,在该镇葡萄村龙塘口村民组,见到了一块清代中宪大夫墓碑。据查,墓主被皇帝诰封为中宪大夫,曾在山西任知府时,因率先禁烟而受到张之洞嘉奖。

 

 

清代中宪大夫墓碑。

 

    中宪大夫墓碑现萍乡

    当日上午,记者在青山镇葡萄村的龙塘口村民组的贺氏宗祠门口,看到一块刚刚运回的高大墓碑。经测量,该墓碑高度、宽度、厚度分别为1.77米、0.80米、0.12米,重量达300公斤。

    同时,记者还注意到,该墓碑系用整块米白色的麒阳石所制,墓碑正中刻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贺公澍恩府君”等字,说明了墓主是清朝的一位中宪大夫,名字叫贺澍恩。墓碑两边的文字则表明贺澍恩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任过山西稷山、大原、曲沃等县的县令,曾任永宁、浑源、朔州等州的知府,后被诰封中宪大夫,为正四品文官。

    据当地村民贺文成介绍,墓主的骨骸和墓碑都是贺氏后人从该市白源街东壁管理处的山上找回来的,现保存在贺氏宗祠里面。

    墓葬曾被盗贼盯上

    据贺澍恩的第四代孙、现年68岁的贺文武介绍,贺澍恩以70余岁高龄告老回乡,死后葬于白源台洲上老鹳塘(现白源街东壁村)的山岭上,整座墓修建得颇有气势。可惜的是,墓葬于“文革”中被毁。

    至于贺澍恩的骨骸,则得益于当时有位好心人偷偷将骨骸收拢起来,装在一只陶土坛子里,埋在原地,后辈这才得以找回先祖的遗骨。

    贺文武说,祖辈贺澍恩的墓葬在被毁前已多次被盗,他所知道的被盗物品中,就有一串玛瑙所制的朝珠,共有90颗,算得上是较贵重的物品了。

    从政时写下不少诗文

    据贺氏族谱记载,贺澍恩祖籍就在萍乡青山镇葡萄村的龙塘口,他出生于1809年,死于1887年,享年79岁。白源台洲上老鹳塘(现白源街东壁管理处)早先有贺氏族人居住,所以贺澍恩死后埋在了白源。记者从贺氏族谱及相关资料上查阅到,贺澍恩自幼聪明好学,1839年考取了举人。1852年考取贡士,二甲赐进士出身,从此走上仕途。

    在从政的数十年中,贺澍恩惠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从政之余,贺澍恩还笔耕不辍,写下了不少诗文,现存世的有《浑源洲续志艺文》两卷。

    因率先禁烟受嘉奖

    据张之洞大传记载,贺澍恩在山西永宁任知府时,张之洞得知从政30多年的贺澍恩为人大公无私,办事认真,便秘密写了一封信给贺澍恩,密令他率先禁烟。之后,贺澍恩引导鼓励州民拔毁自家罂粟,自主改种庄稼和稻谷,政府定会予以资助和奖励。

    得知贺澍恩在禁烟方面取得了成效,成了全国各地的榜样,张之洞欣喜之余,嘉奖了贺澍恩。

    该市安源区有关文物工作者认为,贺澍恩墓碑和墓葬的发现极有文物保护价值,为研究贺澍恩的为人、为官之道,提供了实物依据。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