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樑艺术大展”首次在京亮相

延续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展

炎黄艺术馆将于2010年3月26日至5月10日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颜文樑艺术大展”。该展览是继“徐悲鸿艺术大展”和“刘海粟艺术大展”后,炎黄艺术馆推出的第三场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展。

炎黄艺术馆旨在通过对20世纪中国现美术奠基人艺术作品的展示,对西学东渐背景下艺术大师们的文化态度、艺术主张、创作风格、绘画成就、社会贡献等的进行深入研究,并试图打开一个历史空间,全面、深刻地解读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色、意义及价值。

颜文樑是20世纪中国美术家的重要代表,他的艺术创作和他所推行的美术教育思想都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典范。相对于徐悲鸿和刘海粟对于开拓国画和油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颜文樑对西方油画方法的传播及西方绘画本土化的开创更具特殊的意义,其油画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与精神气质。

据悉,本次展览是迄今颜文樑大师在北京的第一个大型艺术展,共展出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苏州美术馆、颜文樑纪念馆等所提供的包括《厨房》、《重泊枫桥》、《石湖串月》、《国庆十周年》、《祖国颂》等在内的60多件作品,为颜文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炎黄艺术馆在展览期间特邀请20世纪美术史研究学者、颜文樑研究专家举办有关颜文樑绘画研究的专题讲座,全面探讨、展示颜文樑的艺术成就及美育思想。

此次大展由北京市文化局、苏州市文化局指导,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苏州美术馆暨颜文樑纪念馆、共同举办。

关于颜文樑

启蒙期(1904—1912)

颜文樑自幼爱涂抹,喜欢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11岁时,随父亲颜元(当代苏州名画家,任伯年弟子)学习中国画,临摹《芥子园画谱》。12岁摹胡三桥画稿《钟馗》,即能“高浑独创”,受到吴昌硕的嘉许。16岁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技术学生,初学西画。1912年19岁时辞职,回苏州专习绘画,并以此作为终身事业。

颜文樑求知欲极浓,勇于创造。20世纪初,中国尚无油画,他便自行摸索试验,反复研制油画笔,油画布和油画颜料,并终于以自制的中国油画颜料绘成《石湖串月》和《飞艇》等作品。此外,他对绘画上的一切技法理论,如构图、透视、明暗、色彩无不钻研透彻。

他的早期作品,画种繁多,有中国画、铅笔画、水彩画和粉画、油画等,而其中任何一种,都能窥见其刻意追求写实之良苦用心。

自学期(1913—1927)

颜文樑在1928年赴欧以前,就已有十几年的画龄,画路偏向细腻丰富又稍有点繁琐的写实风格,在此期间,他最擅长的是粉画、水彩画。尽管在1909年到1911年商务印书馆任铜版制版生期间,得到过日本画家松冈正识的短暂指导,但大部分画技是靠他喜好试验的性格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无师自通的。从目前留下的几幅粉画、水彩画看,他的写实能力在20年代初期已非常高超,其精确的刻画程度与艺术感染力,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画室》、《厨房》(本馆收藏)、《肉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们都描绘了一个相对静止的场景,精微幽深,体现了画家对透视、明暗等绘画原理的深刻领悟。

留学游欧(1928—1948)

1928年,颜文樑35岁,在徐悲鸿的敦促下,赴法国留学,拜访了80高龄的达仰布凡勒,并经其介绍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他还游历了比利时、英国、意大利等国。

通过在国外几年的学习、参观、写生,他的画风大变。他早期较注重透视、构图,调子也较为清冷。游欧之后,则迷恋色彩,情调豁然开朗。除极少数沿用在国内的细密手法外,大部分油画色彩丰富,形体概括,凝重厚实。如《吉布蒂之晨》(本馆收藏)、《英国议院》(本馆收藏)、《巴黎圣母院》、《印度洋之锡兰》(本馆收藏)等纪游作品,其用笔大异于早期创作,宽阔、有力的大笔触大色块赋予画面生气和活力。同时,在体现西欧古典艺术严谨的绘画法则之余,颜文樑还吸收了当时印象派的一些特色,即对光的细致描绘。就画面色彩的丰富而言,这些作品是个他一生的一个高点。

1931年回国后,此风不变,且越到晚年,画风越是热烈绚丽,甚至到了一种孩提般的乐观程度。

他说,画要让人看了开心。

建国后(1949—1988)

1949年后,对比新旧两个时代,颜文樑激动万分,虽年迈行动不便,仍不辞辛劳亲赴各地实地写生,一舒胸中浩然之气。这个时期的画是画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趣、兴趣和激情而创作的,他的创作欲望极强,精力旺盛,作品的数量也最多。

如果说其早期工细,游欧后着重色彩感觉,那么,他晚年的画面则是既细致又鲜艳,无论是初春风景,还是沸腾钢厂、街中霓虹,每幅画都绚丽明快,弥漫着健康自然的气息,令人喜悦舒展。纵观他的一生,屡遭忧患和变更,但在他的画面上却感受不到任何消沉冷寂的气氛,这全赖他超脱乐观的生命理念——我为快乐而画画。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苏州籍画家,从19岁立志画油画,数十年如一日,并没有象很多同辈画家那样到中晚年回归中国传统笔墨,他就凭着早年的一个模糊概念,把油画当成一生信仰并予于实践,其诚可感。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