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市值千万元稀世古画添汕头博物馆镇馆之宝

道一句“相聚是缘”,吴南生昨天在汕头市博物馆内,与自己珍藏了33年的国宝级文物———元人《平沙落雁图卷》惜别。已89岁高龄的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反复摩挲着展柜镜框,镜框下正是这幅稀世古画———它很可能不仅是元人绘画,而是南宋著名画家马和之的遗世之作,这位开创了“马蝗描画法”后无人能继承的传奇画家传世之作寥寥无几,按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许习文的估算,它的市场价格很可能破1亿元。
“相聚是缘,是我毕生的收藏观。今天过后,这幅稀世古画可以与成千上万的人见面,延续它的缘分。”吴老说。他身旁的秘书悄悄告诉本报记者,吴老一直保持着最简单的生活,脚下的皮鞋已经穿了10年多,身上的外套是女婿差不多10年前买的,吴老一直舍不得换。
今天3月3日,汕头市博物馆将举行“吴南生捐赠元人《平沙落雁图卷》”仪式。不少收藏圈内人知道,吴南生有两件珍藏了一生的藏品———北宋《群峰晴雪图》和元人《平沙落雁图卷》,至今已全部捐出。前者于1996年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后者如今捐赠给汕头市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元人《平沙落雁图卷》被吴南生自比为“儿女”。每当家中有贵客来访时,他才拿出来分享,如今吴老将其捐献给汕头市博物馆,实践了自己的收藏理念。近几年,他先后两次拿出珍藏多年的上百幅稀世墨宝,拍卖上千万元,在家乡潮阳捐建小学、中学。
当收藏逐渐沦为一种财富游戏,吴南生的拍卖和捐献,成为当今最罕见的义举,手笔之大,气度之大,令收藏界圈内人啧啧称奇。“当人们都在攀比自己的作品拍得天价、收藏作品汗牛充栋时,吴老义却选择义捐了自己的藏品。”许习文说,“吴老从不把收藏到的宝贝当成一己之私,这种境界少人能及,曾经拥有过就知足了,要让它们流回社会、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渊源:谢稚柳黄苗子亲自鉴定
本报记者昨天在汕头市博物馆内目睹了这件《平沙落雁图卷》,整幅图卷接近6米长。画卷的中段至尾,200多只大雁列成雁阵无一雷同,或高翔云表,或盘旋水际,姿态各异,岸边的芦苇飘渺萧瑟,令人顿觉秋声满纸。
吴老站在画前,亲自跟众人解说。“看这些大雁,雁身淡墨画成,头翼是用细笔点染。这么一大幅画卷整纸铺排了这么多景致,大雁、茅屋、羊群和渔舟,舟上有怀抱婴儿的妇人、生烟做饭的男子,雅韵欲流。不是一流画家,是无法画成的。”吴老说,这是他收藏的古画中最为珍爱的一幅。
吴老回忆说,1977年文革过后,因为觉得文物被破坏很可惜,就经常去北京逛琉璃厂。一次到北京开会,荣宝斋的老朋友告诉他,有一张非常厉害的作品,凭借眼力,吴老认定它是古画真迹,就花钱买了下来。“当时很便宜,只几十块钱而已。”吴老说。
1982年春,时任全国文物鉴定7人小组组长的谢稚柳来到广州,见到此卷,判为元人之前的大画家所画,并在画卷之后题跋:“其画派纯出南宋马和之,可谓登堂噬胾。马和之画南宋以来未见有接踵继武者,此图可谓仅见,独惜其人不为世所知,稽其画笔,为明以前之作,可概见也。”
著名画家黄苗子曾鉴定这件稀世古画,留下题跋“一队画师齐敛手”,认为其技法精熟,绝非一般画工所能及。
“马和之是南宋时的著名画家。”吴南生说,“元初以前画作一般没有题款,所以很多作者无法下定论。但马和之的画法南宋之后就失传了,对照现在藏于两岸故宫的马和之的真迹,其用笔如出一辙,《平沙落雁图卷》很可能就是马和之的传世之作。”吴南生希望向博物馆捐出这件作品,供更多的人研究。
吴老的推断得到了回应,鉴藏家、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许习文也认为,《平沙落雁图卷》应是南宋马和之所作。“如果确认是南宋马和之画作,市场上拍卖价格很可能突破1亿。”
归宿:无偿捐赠最珍爱的作品
2009年,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曾巩《局事帖》等4幅作品,先后拍出了超过1亿元的天价,中国古代书画开始进入拍卖的亿元时代。但这些年,吴南生手中的“宝贝”不断散出。
1996年,吴老将珍藏几十年的北宋《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1995年和1996年,他两次捐出一批清代至现代名家画作,共筹资超过500万元以捐助广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2007年吴南生再度拿出近百幅明代至近代名家珍品义拍,其中董其昌、郑板桥等名家墨宝拍卖上千万元,在汕头潮阳上仓修建学校。此次,他又捐出了自己目前手中最珍爱的作品———元人《平沙落雁图卷》,分文不收。
“北宋《群峰晴雪图》和元人《平沙落雁图卷》,是我最珍爱的两件古画,它们是国家级文物,不宜举行义拍,所以我将它们捐赠给博物馆。”吴老一直关心汕头市博物馆的建设,如今斥资9000多万的汕头博物馆历时数年终于建成,吴老多次到馆内了解了馆内的收藏、保管、展览设施后,放心捐出了这件宝贝。
“吴老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大收藏家。即使他的全部藏品捐赠完了,他依然是一个大收藏家。有人以为,手中藏品越多、价值越高,才算大收藏家,其实不然,他们顶多只能算拥有者。收藏家应该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许习文说,“吴老的境界很不一样,对于这些文物宝藏,他曾经拥有过,钻研过,他最终将宝贝散了,产生了社会效益,境界也超越了一般人。”
汕头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白雁翎告诉记者,元人《平沙落雁图卷》肯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当之无愧地成为汕头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于国家一级文物每次展出时,都要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它此次首展结束后,将封存在文物库房内保存、研究。”
○专访吴南生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谈“收藏经”:
我的收藏从“捡破烂”开始
对于自己毕生的藏品,吴老曾说:“我已经80多岁了,老了,要将自己手头上这些与自己有缘的藏品在晚年作出最好的‘处理’。”昨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谈捐赠:短暂拥有,扩散文物缘分
记者:您所藏的珍贵字画有的捐赠博物馆,有的拍卖义捐教育,出于什么考虑?
吴南生:这一张《平沙落雁图卷》不能拍卖。首先,这张画研究的余地还很大。其次,它太珍贵了,属于国家文物。
我有一句话,相聚是缘分。我看到它,把它保存起来,是一个缘分。我这个年龄了,不可能永远占有,也不可能给我儿子,因为我不是那种人。放到什么地方好?我这两年在考虑这些文物的归属。我看过一篇文章,德国一个搞文物的专家说,文物最好的归属是拍卖。在拍卖中,如果是国家博物馆有意收藏,他们可以申请经费竞拍,而拍卖会上最后重金买到的人,一定会很爱护这幅画,这样是文物最好的归宿。
但是我想,这在国内还不现实,如果由国有博物馆参与收藏这样的绘画,数千万的资金很可能买不起。所以,我想到捐赠给汕头市博物馆。当年我捐赠的北宋《群峰晴雪图》,成了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在汕头市博物馆收藏了这件绘画,也会提升它的档次。
记者:您希望通过收藏、拍卖,延续、扩充这种“缘分”?
吴南生:相聚是缘,这是禅宗的一句话,其实有道理的,禅宗里头说,恩惠是缘,怨恨是缘,百年之后,一了百了。人一定要很豁达,收藏也是这样。我捐出来,就能够继续这件文物的缘分,身后的人,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有这么厉害的画家,这个缘分就能续下去了。
1996年,我曾经拍卖一批画建学校,那些画作很多是当代的名画家送给我的,我那时候就说,我只是替画家保存,然后替画家拍卖,替画家建学校,只是短暂拥有这些画作。所以,我在我的学校里头,没有留下一个字。我也没有提写学校名称,我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延续一种缘分。
我对收藏有这样一个理念:比如,今年我拿一幅文征明的字拍卖3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十年后有人再将它拍40万元,又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学。这样下来,100年大概可以建十所学校,文物没有变,缘分却扩散了。
谈收藏:便宜就买,从捡破烂起步
记者:您如何能够收藏到这样的国宝级文物?
吴南生:我经常说,自己的收藏是捡破烂出身的。一开始,我对收藏没有概念,只是觉得那些东西丢掉了很可惜。解放前,我就经常与老领导李初梨、朱光等一起切磋,觉得这些文物丢掉了可惜,那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收藏了,我还没有开始。
1955年,从海南岛回到广东省委,礼拜天我就到外头走一走,走到文德。那时候,3块、5块就可以买一件近现代名人字画。我记得,当时一幅张大千的山水画才15块钱。在北京,我还花10块钱买到董其昌的作品,现在拍到起码100万以上。在文德路,我看到一张文征明的画,上面写的60块,很贵的。当时一个月生活费才20块钱,我攒三个月钱,才买一张文征明的画。最初只是觉得很可惜,所以我说是捡破烂。
记者:据说文革时为保护这些古画,您受到不少打击?
吴南生:当时我买到一幅张大千的画,挂在客厅里,后来有个领导问我,宣传部长怎能挂张大千的画?当时很多人是不讲文化的,都是政治概念。
文革时期搞收藏,就是要受到批判。文革之前我差不多收藏了300幅画,文革时为了保护这些画,就把画轴拆下来,拆下来的木头太多,怕人发现,我们全家就用它们烧水洗澡,后来人家问我为什么总洗澡?最后,有一些画被迫烧掉了,但有不少用麻袋装起来,转移给了好朋友。
为了这些画,我有一次被打得耳朵出血。当时,红卫兵来抄家,我那幅北宋《群峰晴雪图》因为画面黑黑的,就扔在一边,没人注意。结果在1978年,谢稚柳来我家一看,说这肯定是宋代的东西,后来经过清洗不得了,出现了“熙宁辛”的字样,是宋神宗时期的绘画。美国的大收藏家王己千回国,第一件要看的就是这件宝贝,看了之后同样认定是北宋的,全世界没多少件,都是国宝。后来我把这幅画捐赠给了广东省博物馆,我后来比喻说,这是我的女儿,嫁给了省博。
我数十年的心得体验是,收藏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素养,是自己内心发源出来的,对文物的爱护和感情,应该说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
真正懂收藏的人,应该是很高尚的人,历代的大收藏家,最后的东西都归于故宫了,比如,故宫现在收藏的字画大部分源于3个人———明末清初的大收藏家项子京、梁清标、安仪周,他们的收藏,最后变成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延续。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