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北魏陶俑”收藏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假乱真的“北魏陶俑”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洛阳市的南石山村。2009年南石山村的新标签是“仿古工艺品第一村”,是河南省民营文化产业试验基地。“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是河南省的地域优势,当地政府希望将仿古工艺品打造成阳光产业,以开发河南的文化资源。

事实上文物界的人对这个村子绝不陌生,十几年前的一桩奇案至今仍是收藏界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悄然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北魏陶俑出土甚少,这些外表斑驳的陶俑,很快引起了一些文物专家的关注。

据悉,最早是一位文物专家在潘家园闲逛时发现了这些“北魏陶俑”,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经专家组鉴定之后认定是真品,应该抢救。于是几家国字号博物馆相继拨出专款对其进行“抢救性收购”。据知情人介绍,有的博物馆为了避免惊动商贩,还特意派馆内职工分批前往收购。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本该十分稀少的北魏陶俑却是“要多少有多少”,价格也越来越低,从每件几千元一直降到几百元、几十元、几元。“当时潘家园不仅有‘北魏陶俑’,还充斥着仿汉唐的俑以及陶狗陶牛陶马,什么都有。”一位当时事件的亲历者这样向笔者讲道。

此时,人们渐渐有了警觉。专家组紧急开会,重新鉴定,结果惊讶地发现:全部是假的!

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北魏陶俑”其实是河南省一些农民的仿作,其中一部分即来自黄河南岸的南石山村,而且大部分出自高家。有关专家来到高家,全傻眼了――类似的“北魏陶俑”堆满了高家后院,有数百件。

一位亲历者向笔者描述了当年潘家园旧货市场疯狂甩卖“北魏陶俑”的情景:农民用大个儿的电视机盒子装满一整盒,里面有三四十个,处理价为每盒四元,折合每个俑只卖几毛钱――臭大街了。这位亲历者从潘家园买了两箱,送给了朋友。他说:“当时的俑若是留到现在也值点钱了,算是高仿品了。”

然而,缘何文物专家会将这些仿作误认为是真品呢?某些专家找出了理由――有的高仿陶俑使用了出土残陶的真底座,也有的用了汉代墓中的土或者砖。地处九朝古都洛阳以北的邙山,自东周以来就是历代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殡葬风水宝地,民间则有“邙山墓多无卧牛之地”之说,而南石山村正处北邙腹地。

不过,对发生“北魏陶俑”的事件也有不同的说法。《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在他的书中感慨道:“为什么面对制假者,那么多国宝级专家竟会屡屡大跌眼镜?为什么高科技仪器在一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民眼里,如同一堆破铜烂铁,不堪一击?究竟是仪器的科技含量低下还是它的数据库过于单薄?抑或专家们知识更新的速度太慢,不足以对抗制假者的智能?”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