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馆世博会上玩“变脸” 外观造型可以变换四次

昨日,在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80天、距世博场馆竣工还有50天之际,北京馆主体结构在全国各省区市馆中率先落成。

据悉,目前,北京市参博筹备进展顺利,各项工作已经从设计策划转入实施执行的倒计时阶段。在北京馆钢结构主体落成之后,下一步将进行伸缩臂、LED屏制作,展品准备、设备调试等后期工作,并于今年3月31日全面完工,4月投入试运营。据介绍,鸟巢、水立方、天坛、国家大剧院四个北京地标将在北京馆中一一呈现,展示手段则是独一无二的“变脸”技术。

记者获悉,在为期184天的世博会期间,北京馆600平方米的展区将充分展示新北京、奥运元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盛况以及市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此外,“北京活动周”在各省区市主题活动中将第一个亮相。“活动周”中,北京“新十六景”贯穿始终。

■揭秘

机械移动臂完成“变脸”

记者昨日走进主体结构刚竣工的北京馆,第一时间了解“变脸”背后的奥秘。走进世博会中国馆入口,首先看到的是北京馆的半月形宏大主体结构,“水立方”造型跃然眼前,而当观众走出展馆回身观看时,很可能会讶异不已——绿色的“水立方”已被蔚蓝色的“大剧院”所取代,方方正正的外观瞬间变成圆形的穹顶结构。北京馆的外观还可以转换为天坛和鸟巢造型。

北京馆“变脸”是如何实现的?工程项目团队一位负责人道出奥秘。原来,北京馆主体钢结构上安装了多根机械移动臂,再由这些机械臂“举起”一块块LED显示屏。当北京馆“变脸”时,机械臂连接的LED屏位置发生变化,同时屏幕上的图像也随之转换,就形成了不同的造型。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