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两汉墓葬出土陶仓内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
2010-02-08 14:05:56 来源:中国考古网 已浏览次
Abstract: The ceramic model of barn is one of the standard funerary objects in the tombs of Han Dynasty (206 BC – AD 220), and they usually contained real crops when they were buried. In the past years, hundreds of ceramic barns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the Han tombs located near Xi-An City, in which 45 still have crop remains. A total 9 species wh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cereals such as foxtail millet, broomcorn millet, rice, barley, wheat and Job’s tears (Coix lacryma-jobi), pulses such as soybean and adzuki bean (Vigna angularis), and fiber plant of hemp. Analysis of these crop remains as well as their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ceramic barns provides important data for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an Dynasty.
汉代考古属于历史时期考古学,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供考古学的研究参考和借鉴。但是,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如何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这是历史时期考古学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例如,汉代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很强,不仅存在着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而且在北方地区或南方地区内的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也有不同。因此,有关汉代的农业生产特点的研究,仅依赖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考古出土的农作物实物资料。
考古发现的汉代农作物遗存大多发现于墓葬中随葬的陶仓内,陶仓是汉代墓葬中的典型随葬品之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库房内收藏有数百件陶仓,出土于西安周边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年代跨度自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在其中的45件陶仓中发现了谷物遗存,经鉴定有粟(谷子)、黍(糜子)、稻谷、大麦、小麦和薏苡六种谷类作物,大豆和小豆两种豆类作物,以及属于纤维作物的大麻等。出土的粟可根据谷壳细部特征,又可以再细分为“白粟”和“粟”两个不同品种。
这是首次系统地在汉墓陶仓发现古代植物遗存,清理出的植物遗存的出土背景特殊(陶仓),年代准确(汉代),地域集中(西安),系统性强(45份样品),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分析汉代墓葬随葬陶仓的内涵和寓意、认识汉代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探讨汉代粮食储备情况等一系列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还可以帮助印证某些重要文献的记载,例如,“五谷”的种类和排序,董仲舒所言“今关中俗不好种麦”的真实性,汉代礼仪制度中规定的随葬谷物品种,等等。
原文发表于《西安东汉墓》(下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程林泉等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