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越王勾践剑的历史与传奇

“越王勾践剑”从湖北省博物馆运抵深圳市博物馆,从2月5日开始,将进行为期3个月的展出。
“越王勾践剑”无疑是一件重要的文物,属国宝级。《深圳商报》记者王宇专程赴湖北,见证该剑及其他文物的装运过程。根据王宇的报道,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荆州市望山楚墓群中的“越王勾践剑”,至今保存着精致完好、其锐如新的品质,剑身上八个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肃穆古朴,华丽端庄。
古剑无语,静静地躺在展橱中,却流泻着无尽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越王勾践剑”出土到现在,关于该剑的话题一直不绝:越王剑为什么会在湖北出土?为什么该剑出土40多年至今没有明显的锈蚀?越王勾践与剑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剑:从凶器到文化吉祥物
《千字文》中说:“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巨阙是古代名剑,是传说中“剑祖”欧冶子为越王铸造的5把神剑之一。撰写《千字文》的周兴嗣受制于一千个散字,只能举“巨阙”为例作为宝剑乃至兵器的代表,启蒙学子,并非巨阙独美。
剑是兵器,但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冰冷嗜血的“凶器”,经过文化之手的不断摩挲,竟然成了一样“看上去很美”的文化吉祥物,洋溢着一种类似浪漫的温柔。中国人说起剑来,丝毫不为其原始的兵器功能所摆布,你听王凤山说快板书《双锁山》:“胭脂宝带宽有四指,杀人的宝剑鞘内盛啊!”语气中洋溢着欣赏与赞美。
剑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剑被赋予极高的地位,所谓“王者剑”、“君子器”。剑贯穿了几乎整个中国历史——君王赏赐、壮士互赠、美人定情、宣示权力、张扬誓约、铭表信义;也贯穿了古代文艺史——鱼肠剑刺杀吴王僚、鸳鸯剑断送尤三姐、林冲风雪夜仰天长叹:“何日里重挥三尺剑……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以至于今日的热播电视剧《亮剑》。
然而,历代论剑之文却极少。中国古代兵器研究先驱者周纬先生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说:“剑之为物,在中国社会之意识形态中,自古迄今,具有一种不可解说之潜力,此中虽由古时传统迷信所推演,而古剑艺术之成就,固有其优点:如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超越成就,其为中华民族所崇尚,自由其物质上之原因也。……论剑之书,自汉以来,除《考工记》……后之论剑者,辄多荒诞不经之语。”
周纬先生所谓“荒诞不经之语”,当然包括民间传说中种种神奇的铸剑故事。如干将莫邪铸剑,本身就出自《搜神记》,属于小说家言。但是,类似这种传说,将剑化之以文,成了剑文化。其文化,借助剑之传说,宣扬的是剑之外的东西。读起来很过瘾。
今天的人,面对“越王勾践剑”,思绪也许更多地就顺着传说和文化一路去了。
欧冶子:古代兵器专家
越王剑,是一个专用名词。
那么,为什么是越王剑?吴钩越剑,古代冶炼铸造技术为什么会在吴越地区达到高峰?
越在古代称百越,即当时生活在今天浙江及周围一带的少数民族。瓯江从越地蜿蜒而过,因而也称百越为瓯越——王勃《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瓯越,即指此地。
按照周纬先生的表述,吴越争斗时期是在周代——他将越国的剑称“周剑”。吴越两国交恶争斗,演绎了惊心动魄、曲折传奇的吴越春秋传奇——越王勾践先是失败亡国,自己被囚禁在吴国,开始演绎历史上顶级的“装孙子”故事:勾践将内心的复仇能量紧紧按压住,居卑处微,收拾起最后一丝尊严,擦干净最后一缕廉耻,深深地伪装成吴王脚下的一块烂泥,还乖巧地不让对方滑倒。他将一生所有的艰苦在短时间内浓缩吃尽并透支,为的是有朝一日能一跃而起,如霹雳惊雷,惊天动地。
而亡了国的越国精英们如范蠡等人,怀着复国的壮志梦想,在曲折蜿蜒的群山中,秘密地进行着铸剑工程。
彼时的中原地区,地面开阔,战场上吃香的是战车长矛。而吴越地区山水阻隔,不利于战车长驱,只宜于短兵相接。吴越也有与中原诸国争霸的雄心,于是只有尽量将自己之“短”发挥到极致,以图克彼之“长”。于是,当中原地区还以青铜器为主要武器材质的时候,越人发明了精良的冶炼铸造技术,铁兵器时代开始了。而此铁兵器,一开始就是合金的兵器。
诸多冶炼铸造能工巧匠聚在一起,秘密地为复国而铸剑。欧冶子——这个被后人尊称为“剑祖”的人物,其实是一个组合体,即瓯越之地冶炼铸造人才的统称。简单地说,欧冶子就是当时越国兵器制造界有资格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那一批科学家!
而越王剑——包括眼前的这把“越王勾践剑”,无疑是出自“欧冶子”之手。
勾践“亮剑”:进入战国时代
凡是传统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必然是土地资源等匮乏的地区。瓯江两岸的山里,甚至瓯江河床里,居然都是含铁的矿石!而群山环抱,柴薪取之不尽,瓯江水可以用来淬火。更神奇的是,连周围的山上都有天然的上好的磨刀石!于是,彼时的尖端武器,就在浙南山区诞生了。
勾践的“装孙子”工程,取得了预想的效果。重回越地的勾践,与范蠡等同志会合,而欧冶子们向他献上的是一把把锋利的剑!机会成熟了,越王勾践将所有的屈辱与仇恨化作动力,向吴王亮剑!
结果,用小沈阳的话说:这“孙子”欧啦(成功)!
常言说“春秋无义战”,但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兵制,他说:吴越战争,性质不同……吴仍有春秋时代的精神,虽有机会有条件,但并未极力去灭越。“然而越国一旦得手,就不再客气,直截了当地把第一等大国的吴吞并。”雷先生说:“这是战国时代的精神,战国时代的战争都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的战争。”“吴越之战”被雷海宗成为“春秋末次战争”,从此进入了战国时期。(见雷海宗《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兵》)
“勾践剑”:“武德”的体现
越王勾践以剑复国成功,他对剑的热爱胜过爱他自己。可以想像,如果有人把一把上好的剑带出越国卖给或赠送给楚国,显然是违反越国的武器禁运政策的,其罪必死。
史籍文件和传说演义中都说,欧冶子为越王铸造了很多剑,最著名的有5把,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
今天看“越王勾践剑”,会看到剑上有花纹。关于花纹,《越绝书》上说,越王勾践命一个剑鉴定专家风胡子去相剑。风胡子看了这5把宝剑后,给越王的汇报中形容它们:“淬如芙蓉始出,烂如列星之行,浑浑如水之溢于塘,岩岩如琐石,焕焕如冰释;又如登高山,临深渊,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像这样的鉴定结语,要是放在今天,这个专家非给人批评成“砖家”不可。
然而古人的表达,只有用这种写意的、比兴的方式,让所描绘的对象给人接近准确的想像和意会。
1965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越王勾践剑”,剑上没有文字显示该剑是不是5把名剑之一,如果是就更不得了了。尽管如此,该剑之品质,仍是目前绝无仅有之国宝,出土之初,还能轻轻割断20层纸!
去年还有人撰文讨论这把“越王勾践剑”为何能历经两千多年而无锈蚀。周纬先生没有见过这把剑,否则他就会得出更翔实的结论。他考察过多把古剑,并参考了很多国外的古剑,发现古剑上的文饰不仅仅是装饰和象征等作用,凡是剑身带有花纹的,其剑本身的防锈蚀功能就很强。也就是说,剑身上的花纹是剑历经两千多年而不锈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越王的剑为什么会在湖北荆州即当时的楚国境内出土?没有十分明确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能够说明。因此,只能是推测——
越王勾践这个阴谋家,以“装孙子”成功地报仇复国后,越国那些机灵的精英如范蠡等人没有等着论功行赏,而是赶紧功成身退了。带着从吴宫解救出来的西施美眉,乘坐小船,远远地离开越国,准确地说是离开越王勾践,到外地做生意当富豪去了。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同时看透了勾践这个人的人品和心胸,或者说他所帮助原本就不是勾践,而是自己的国家。
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无疑削弱了越国的实力。越王勾践死后,很快,楚国大军南下,把越国灭了,从此“控蛮荆而引瓯越”成为现实。
被灭的越国成为楚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越王的剑以及越王的一切都成了楚国的了,这个应该没错儿吧?那么,越王的剑被楚王接收了,赏赐给谁了,这也应该没太大的错儿吧?如此说来,在楚国境内出土一把越王勾践的剑,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这样,上述推测,也只能是推测。
看文物,可以是看热闹,也可以是接受历史信息。面对“越王勾践剑”这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让我们再看一段雷海宗先生的话,也许对接受从“越王勾践剑”身上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帮助——“一般说来,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坦白光明的社会。这是武德的特征。中国二千年来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卑鄙黑暗恐怕都是畸形发展的文德的产物,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文弱的个人与文弱的社会难以有坦白光明的风度,只知使用心计、虚伪、欺诈、不彻底的空气支配一切,使一切都无办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