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向张艺谋讨说法 "非遗专家"见仁见智

 

    来自安顺詹家屯的村民詹学彦(左一)在新闻发布会上。据报道,在电影《千里走单骑》中,詹学彦戴着面具表演了地戏。(新华社 黄勇摄)

 

    近日,贵州“安顺地戏”向张艺谋讨署名权的新闻引发众议。不少读者认为安顺市时隔5年才向《千里走单骑》“讨说法”有炒作嫌疑,而非遗保护机构的专家们对此事也是见仁见智。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安顺状告张艺谋

    侵犯“地戏”署名权


    日前,贵州省安顺市在贵阳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安顺市文化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已经在北京对电影《千里走单骑》的导演张艺谋、制片人张伟平及发行方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提起诉讼,提请法院判令上述三方为《千里走单骑》侵犯“安顺地戏”的署名权一事消除影响,同时判令发行方停止发行影片《千里走单骑》。

    安顺市文化局认为,张艺谋2005年执导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始终的“云南面具戏”实际上是安顺独有的“安顺地戏”,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张艺谋在各种公开场合都未说明“云南面具戏”的真实身份,误导了观众,错误诠释了地方民俗,严重侵犯了“安顺地戏”的署名权。

    “片尾的所谓‘署名’,我们认为是不恰当也是不完整的。”安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只标注了安顺市詹家屯戏队,没标明是地戏队,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对影片中出现的剧目和戏种,没有标明是安顺地戏和是安顺地戏的剧目《战潼关》和《千里走单骑》。安顺地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戏剧艺术,是六百多年来安顺人民共同创作并拥有的精神财富,并不能以一个‘戏队’来代替。”

    有人说缺乏尊重,有人说合理利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认为,现代艺术家在使用任何“非遗”资源时,都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就这部电影对一般观众造成的影响来说,的确有“张冠李戴”之嫌。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民俗作品的著作权一直没有得到特别重视,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作品也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其实,它们并不是无主之物,应该得到尊重。民俗民间文艺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现代艺术家在面对这些资源时,应该怀有敬仰之心,充分尊重作品内涵。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王程太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全世界共有的财富,每个人都有享受并使用的权利。艺术作品中使用民族民间文艺作品,既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具中国味道,也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引发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是好事。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众多被遗忘的传统文化题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对发扬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而且,“非遗”项目也存在流动的状况。某一个项目可能在某地发端,但是随着人的流动而被带到四面八方。不一定只有安顺有地戏,云南也可能有类似的剧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咏春拳,它的发源地在福建,但在广东得到了传承,现在它既是福建省级非遗项目,也是广东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有人说是炒作,有人说是“纠纷”

    读者张先生认为,既然“安顺地戏”在2006年就已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何当年不提起诉讼?2005年的电影,到2010年才想起为保护非遗项目而讨说法,让人觉得是炒作。

    而徐艺乙对“炒作”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说,贵州省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非常重视,早在2003年,就曾颁布过《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二个为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省份。近几年,贵州不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资金对传统文化进行搜集、整理、保护,还自发开展各类节日活动。

    徐艺乙说:“我宁愿把此事看做是一个‘纠纷’,从另一个角度看,它的发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说明随着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增强了。之前,大家对本土文化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无所谓。现在,相关机构不仅认识到保护的意义所在,而且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这是很大的进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