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歌谣指向刘备墓 村民联名上书"被制造"(图)

  赵本山:这个可以有,小沈阳:这个真没有。这是去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一幕。

  死去近2000年的刘备突然红了。当曹操墓于2009年岁末在湖北重见天日之后,2010年1月15日,毕生以诏讨汉贼曹操为事业的刘备也被人抬出来。刘备墓穴的传闻所在地,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是也。

  对于刘备墓引起的种种纷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学专家胡光伟说,莲花村的老百姓想靠刘备墓发财致富,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作为公权力机构,不应该掺和其中,应该静观其争,让专家去争论,让证据说了算。

  刘备是谁?

  所谓的“刘备墓志愿守墓人”,并不了解刘备,甚至说,刘备和曹操、诸葛亮是兄弟。不知关、张二位义弟听了做何感想。

  “欲寻刘备坟,新津出东门,离城三十里,金陵梗上寻。”现在的莲花村,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背诵这首歌谣。刘备墓在莲花坝,是这里世代相传的说法。

  唐思甜是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的一名村民,担任村一、二、八三个生产大队社长的他,被媒体称为“刘备墓志愿守墓人”。他带着记者上了屋后的一座小山包,这座小山离他的房子脚程不到10分钟。

  他指着山包下的景色开始讲述刘备墓在莲花村的另一个重要证据——“你看,北边是黄龙山,南边是青龙山,东边是黄龙溪,西边是金陵梗,中间是莲花大塘。你再看那边——”唐转过身,顺着唐手指的方向,据说曾经有两口井,“这边的叫蓝睛井,那边的叫凉水井,这是龙的两颗眼睛。”

  记者看到的,却是一片与寻常景致无二的田野村落。但唐思甜说,周围的9座山峰,就像9片莲花花瓣,皇坟正好处于莲心的位置,花瓣则是风水里讲的“九龙回头望”。

  “龙头正对着这里呢!”唐思甜总结道,“这么好的风水,这里肯定埋的是皇帝!”

  “但也可能是别朝的皇帝啊”,记者说。

  “欲寻刘备坟,新津出东门……”唐思甜又开始背诵那首代代相传的歌谣。风水好证明这里埋着皇帝,民谣证明这个皇帝就是昭烈皇帝先主刘备。风水和民谣咬合,成了村民坚信刘备墓在此的“铁证”。

  “刘备、曹操、诸葛亮是兄弟……”下山的时候,唐思甜没来由地说着。

  下到山脚,唐思甜碰到同村的村民叶启伍,两人摆起了龙门阵。旁听的时候,记者了解到,原来在这个村庄,有关刘备的传说还包括:刘备是四川江口人氏,在江口起义……而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是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率其属从校尉邹靖”于涿郡举兵。

  刘备墓的经济学

  刘备墓之于莲花村村民的最大意义,乃是发展当地的第三产业,就如唐思甜所梦想:“摆个烟摊,卖豆花饭。”

  莲花村虽然有着上好的风水,但这似乎并没有庇荫过当地人。好风水既没有让莲花村在历史上出过一个大人物,也没有让村民们在当下过上富裕的日子,莲花村的村支书江明全说,同为成都市的卫星县,双流县的GDP有45亿,而彭山县的GDP还停留在1.5亿的水平。(实际上,双流县在2008年GDP已经超过200 亿)

  唐思甜是莲花村村民。的一个缩影。他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先后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以后,他当上了生产社的社长,1995年,他辞去社长的职务,承包了后山的茶叶园,大干六年,2001年接着回来当一、二、八生产大队的社长,耕种着自家六亩地上的油菜,农闲时出去打工,并在2008年领上了150元一个月的补助……

  这一切尝试,都没能让唐思甜发家致富。

  唐思甜人生最大的一笔“横财”,是在2009年8月,恒大地产在彭山县的项目征去了村里200亩土地,其中有3亩是唐的。唐思甜能够精准而不假思索地说出每一亩土地的补偿款:22528元。

  刘备墓对这个村庄,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记者问唐思甜,如果刘备墓在莲花村,你高兴吗?

  “那肯定高兴噻!”唐思甜兴高采烈,“刘备、曹操、诸葛亮是兄弟,现在曹操墓在湖南(实际上在河南)出来了,刘备墓也要出来噻。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来拜,让他出山,让这里成为风水宝地。”

  顿了顿,唐思甜又说,“刘备是全国人民的,我们只能享受第三产业,摆个烟摊,卖个豆花饭噻。”

  “那你觉得,要是刘备墓是真的,村里头经济能有多大发展呢?”

  “肯定要腾飞噻!”

  被制造的民意

  所谓的村民联名上书要求勘探刘备墓,乃是被制造的民意。

  对于外界而言,莲花村的名气始于一则启事。

  1月17日,《彭山县公开征集莲花坝皇墓文物资料启事》(以下简称《启事》)流传于网上。《启事》称,从18日起将采取5种方式征集有关莲花坝皇墓的文献资料:照片、族谱、牌匾、楹联、实物等有价值的文物(实物)资料。

  据传当地官员如此启发群众的想象力:“说不定你家的米缸是刘备用过的。”

  而这则《启事》的来由则是村民的联名上书。多家媒体报道称,“村民们联名上书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请求对该县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在1月21日的《眉山日报》上名为《彭山莲花坝“皇坟”里“躺”的到底是谁?》的报道中,有对联名信的如下描述:

  “‘尊敬的文物部门领导:我们是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一组的村民,我们家附近的皇坟,也就是刘备墓,近年来,有不少人对其进行破坏……’这是当地村民自发向文物主管部门写的一封信,信后附了17位村民的签名及鲜红的手印。”

  但唐思甜说,这份联名信,根本不是他写的,而是出自1月15日第一个来村里采访的记者之笔,“他写信,我签字,手印是在茶馆里找打牌的人按上去的。”那位记者要求唐思甜找20个人按手印,但唐最终只找到16个人。之后,联名信并非由村民投进邮箱,而是一式二份都由记者拿去。

  1月25日,记者致电国家文物局和成都市文物局,两家单位均表示未曾收到莲花村村民寄来的联名信。同日,记者来到彭山县旅游所和文管所采访,均吃到闭门羹,两个单位否认曾发文向村民征求证据。

  “对谁有好处,谁就找噻”,彭山县文管所一工作人员说。

  可否静观其争?

  最可怜的是刘备,生前的刘皇叔身份屡屡被人指责有造假之嫌,死后陵墓亦成疑冢,不得安宁。

  根据彭山县文管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莲花村确有一座皇坟,其垂直高21米,封土周长100余米。但从彭山县政府到莲花村村支书,没有任何人表示有确切证据证明这个“巨大古墓”就是刘备墓。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章武元年(223年)八月,葬惠陵。所谓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其位于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是三国时期唯一保存着的帝陵。《三国志》中刘备墓的记载一直以来都被学界认为是可靠的说法。

  而很多人认为刘备墓不在武侯祠的根据之一,是“自古君臣不合葬”,意思刘备不可能在武侯祠和诸葛亮葬一块儿,但事实上,是先有昭烈庙而后有武侯祠。

  武侯祠建于公元4世纪,明朝初年并入昭烈庙,后毁于战乱,现存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新修建,成为我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的祠庙,但由于诸葛亮比刘备名声还大,造成了大众知武侯祠而不知昭烈庙的局面。

  武侯祠一位工作人员前天说,他们正在准备于本月29日召开一个专家研讨会,专门探讨刘备墓的所在地,“我们本来不打算接这个招,但照这个趋势下去,我们不出来说话,好像刘备墓都不在我们这儿了。”

  昨天,武侯祠上述工作人员说,专家研讨会取消,取消的理由是“对方不过是几个农民在闹,武侯祠是国保单位,出来回应反而有帮助炒作嫌疑”。

  对于刘备墓引起的种种纷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学专家胡光伟说,这都是地方想要发展经济的浮躁表现。

  胡光伟表示,莲花村的老百姓想靠刘备墓发财致富,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作为公权力机构,不应该掺和其中,应该静观其争,让专家去争论,让证据说了算。

  [相关链接]

  孙权墓

  吴王孙权墓的准确位置至今还是一个谜。民间传言说,可能就在南京梅花山。

  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朱元璋自己选择墓址时,一些臣子提出,墓址离孙权的孙陵岗太近,是不是把孙权陵墓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与蜀魏形成三足鼎立,算得是个英雄,就留下他为我看守墓道吧。”

  梅花山之名源于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遍植梅花时,此前这里皆称孙陵岗或吴王坟。

  关羽墓

  关羽败走麦城后,为孙权部将潘璋、吕蒙杀害。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曹操敬重关羽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洛阳。

  在洛阳,葬关羽首级之冢称为关林,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林”,如孔林、孟林等。洛阳关林占地130余亩,位于洛阳市南7公里,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

  此外,在湖北当阳,有葬关羽身躯之冢,称为陵。山西解县修建了葬其魂之冢,在四川成都也修建了葬其衣冠之冢。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国墓葬史上实属罕见。

  诸葛亮墓

  公元234年8月(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伐魏时患急病,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54岁。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大多人认为,他死后就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民间认为,诸葛亮采取了极其隐秘的办法来处理后事。相传诸葛亮的遗嘱是,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4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可以下葬。他真正的墓葬在何处,后人至今没有找到。

  张飞墓

  阆中张飞庙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7年之久。章武元年,张飞死后,相传身躯葬于阆中。

  此外,相传张飞部将张达、范疆将其头颅抛于江中,有渔人夜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于是用此金造了云阳张飞庙。据《中国剪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