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连京·西多罗夫:故乡土地的歌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0年1月的一个寒冷的下午,我驱车来到位于京郊王四营观音堂文化大道的“俄罗斯二十世纪艺术画廊”,出席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前主席、画家瓦连京·西多罗夫的画展开幕式。


  瓦连京·西多罗夫是位老画家,获有俄罗斯“人民画家”的光荣称号,他是俄罗斯美术研究院院士,多年担任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这一重要职务,如今已退休,是该美协的名誉主席,又是独联体美术家协会国际联盟主席,同时还在美术学院担任教授,培养了一批高等绘画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的留学生。他已年过八旬,事务性的活动占去他不少创作时间,但他说:“工作需要我去为一些画家们解决困难,花些时间又算得了什么。”话中有惋惜也有无奈,但没有抱怨,他是一位心地坦荡又愿意为大家当勤务员的艺术家。


  西多罗夫身材不高,灰白的头发梳向脑后,他思维敏捷,说话诙谐,一脸慈祥的微笑,毫无衰老的迹象。我们到达会场时,他正伏在桌前全神贯注地为已到的观众在精美的画册上签名留念。


  西多罗夫是在俄罗斯中部平原地区农村长大的。自幼热爱美术,15岁考入莫斯科中等美术学校,接着进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后转入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并于1954年毕业。其后,出国访问,参加画展,成为美协成员。


  西多罗夫生活的主要基地是农村,他表现的主要题材也是农村。春夏秋冬,清晨、傍晚、白昼、黑夜,四季的每段时间,一天的日夜变换,都是他作画的题材。他画的天空总是那么高远,那么晴朗,偶有几朵白云飘过;他画的大地总是那么诱人,那么辽阔,如同俄罗斯的胸怀。苹果树开花了,似乎能闻到花的芳香,听到蜜蜂的嗡嗡声;雨后彩虹升空,静静的河水缓缓地流淌,清风吹过树影婆娑的白杨,炎热的晌午,劳动妇女躺在树荫下小憇,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蒲公英盛开的时节一片迷人的橙黄。


  农村的木屋、栅栏、草棚,田里的草垛,送冰的马爬犁,早春的白嘴鸦,从高高的雪坡上坐着自制雪橇下滑的欢快的儿童,回乡探亲的乡民……


  西多罗夫的作品油画功底深厚,在刻画内容上更有赤子的深情,淡淡的色调中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他的画如同有韵律的诗,如同无声的音乐,观赏这些风景画时需要视觉,更需心觉。“绘画是心灵交流的艺术”,他说。


  我觉得俄罗斯先进的文学艺术可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富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表现重大的社会场面,如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巨著,穆索尔斯基和格林卡的交响乐,苏里科夫和列宾的绘画;另一种是深邃纤细的抒情,透过一些细小的生活场面,表现人类浓浓的情怀,如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的小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康因吉和列维坦的绘画,等等。


  西多罗夫正是20世纪新一代抒情画的代表人物,是诗人类型的画家。他有继承,有发展,有他个人的创见,是纯粹俄罗斯艺术家,内心燃烧的是俄罗斯人文之火。


  交谈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西多罗夫对诗歌的热爱,这种热爱不逊于绘画。他有一幅画,题名被译成《风中的白桦树》,而按俄文名称来译应当是《白桦树的风》,中文显然不通,只好做些改动,从而缺少了一些诗意,他说这幅画的名称源于诗的影响。


  他讲到普希金、叶赛宁、阿赫马托娃,他背诵他们的诗,仿佛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他对中国古代诗歌也充满感情,颇为喜爱。我没有想到他居然能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一边背诵,一边把目光投向远方,一边倾诉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我为他画了一幅速写像(见题图)。他笑眯眯地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把速写要过去,添了一句话:“很好!”“很”用的是俄文,“好”用的是中国话的俄文拼音。显示了他的人生情趣。


´,´

  前几年,西多罗夫来过中国,在哈尔滨举行了画展。我说:“哈尔滨是我的故乡。”他说:“哈尔滨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2007年他作为贵宾出席过大连举办的《俄罗斯画家眼中的俄罗斯》画展。


  谈话间,他告诉我:“我现在还是作家了,俄罗斯作协吸收我为会员……”然后不无自豪地递给我一本书,是2001年出版的《燃烧吧,燃烧得更旺些》,书中描写了一个农村孩子怎样成长为一名画家。我说:“那一定是你的自传了……”他得意地笑了笑。


  2008年,为庆祝西多罗夫80寿辰,在莫斯科最著名的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西多罗夫说:“我所表现的是我心中的爱,大地、故乡、村民……”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在苏联激烈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没有染上可供攻击的污点。


  跨出“俄罗斯二十世纪艺术画廊”的大门,一阵大风袭来,我没有感到寒意,反而觉得暖烘烘的,我想,这是艺术力量的赐予吧!


  要想了解俄罗斯的大自然,不妨欣赏一下西多罗夫的画;要想了解俄罗斯人民的心灵,不妨欣赏一下西多罗夫的画。西多罗夫的画,会向你揭示许许多多绝非文字所能表达的情愫。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