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内丘南中冯墓地“解密”邢窑

  在河北省内丘西关村西约1200米、南中冯村东1500米,就是南中冯墓地。该墓地2002、2003年开始调查,2004年勘探,2009年再次勘探,墓地范围南起东西向柏油路,北到废弃砖场南断崖,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114米,勘探面积8万多平方米,发现墓葬约45座。“从目前墓地内出土的文物来看,该墓地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仍旧很高,墓地中出土了大量当时最高工艺水品的邢窑瓷器、陶器,说明在唐代邢窑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同时也对我们研究邢窑有很大的价值。”据南中冯墓地、遗址勘探发掘工作负责人,省文物研究所王会民介绍,不过,该墓地被盗情况严重,其中百分之七八十已被盗掘或破坏,现场能发掘出的一些文物基本都是残余,相比之下,唐代墓葬被盗最为严重,明清的墓葬则相对被盗被损较少。
  南中冯墓地发掘工作布方32个,完成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27个探方内发掘墓葬36个,3个为遗址探方,另有2个探方内有晚期水井类遗址。“这些古墓年代大致有十六国时期至北朝、唐、金代、明清几个时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被发掘的36座古墓中,十六国到北朝年间古墓2座,唐代古墓13座,金代古墓13座,明清古墓8座。其中,初步断定为十六国到北朝年间的两座古墓在河北是很少见的,从中发掘出的7件文物也较其他年代出土的文物特点鲜明,少而实用是其最大的特征。唐时期古墓是该墓地数量最多、随葬品最丰富和最精美的,这间接反映出邢窑隋唐时期的盛况,对研究邢窑非常有价值。此外,金代和明清家族墓的发掘是这一地区古墓和随葬品断代的珍贵资料,宋墓的缺乏也有可能间接证明邢窑五代、宋时期在这一地区的衰落。
  “同时,此次的南中冯墓地的勘探发掘工作共计出土成型文物上百件,有非常高的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王会民说。从该墓地中出土的一套中唐时期的细白瓷釉色明亮,白中泛青,口沿唇部非常圆滑,流线体设计。据悉,由于当时像这样的白釉颜色亮白,故又被称为“类银瓷”“类雪瓷”。“由于当时邢窑的火候偏高,导致瓷器中的铁元素产生了化学变化才导致了邢窑烧制的白釉呈现白里泛青的特质”。
  而另外一件备受关注的出土文物是一座三彩炉,该炉有高足盘和五力士托起的炉体组成,由褐绿白三色组成。据有关资料现实,这样的类似文物在国内还没有发现。此外,一件名为按剑武士佣的唐代人物陶俑也非常引人注目,高约54厘米,左手按剑于胸前,右手叉腰,头戴类似虎头的头盔,双目瞪圆,面相凶煞,“这样的陶俑在当时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起镇墓的作用,而且根据史料和文物的记载,当时全国各地的人物俑外形类似,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瓷器作为商品的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发达。”王会民说。(中科院考古所河北工作队、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西高考古队  河北省文物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