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8名网友不穿裤子乘地铁宣传环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评论盛克选:“脱裤乘地铁”行为艺术“被超越”   


  没穿外裤的18个男人女人旁若无人地坐在地铁二号线的车厢里。昨日上午,“不穿裤子搭地铁”活动在二号线始发站万胜围发起,一名参与者脱去裤子。“该活动并非真的让参与者‘不穿裤子’,而是大家上了地铁之后,再脱掉长裤,把裤子放进事先准备好的背包里,然后拿出书本、报纸或戴上M P3、墨镜,神情自若地专注看书读报、听音乐。”活动组织者称,他们的目的是让所有参加活动的成员、在场媒体及围观乘客都齐齐享受一顿生活娱乐大餐。本报记者马强摄


  南方都市报记者郭媛报道:昨日中午,广州18名网友齐聚地铁2号线万胜围站,共同脱下裤子,走进了地铁车厢。广州地铁公司方面表示,这种行为艺术在车厢内发生,如果没有对列车的行驶和乘客造成影响的话,站务人员是很难发现的,就算发现了也只能作出口头警告和制止。


  改良版的舶来品


  据介绍,“广州不穿裤子搭地铁日”的诞生,源自国外的“无裤日”(N oPants Day)倡议。市民梁树新对舶来品进行了适当改良,增加了低碳生活和广州亚运元素,以便让这个纯属娱乐的行动变得“有意义”。


  裤衩还是要穿的


  活动并非真的让参与者“不穿裤子”,而是大家坐上地铁列车之后,脱掉外面的长裤,露出事先穿好的大裤衩、超短裙等,然后拿出书本、报纸或戴上M P3、墨镜,神情自若地专注看书读报、听音乐。


  大胆行为惹争议


  35岁的乘客申小姐说,亚运的脚步距离越来越近,但自己还是头一回看见,有人用行为艺术来宣传亚运。这个想法和做法着实大胆出位。小学老师黄女士表示,地铁列车也是公共场合,穿着短裤出现感觉挺影响个人和城市形象,自己就不会参加。


  52岁的候车乘客高先生则表示不理解。“不穿裤子搭地铁和亚运有什么关系呢?觉得不可思议,好像不太合逻辑。”大学生阿梁担心的是会不会吓到旁人。初中女生K K则显得大度:“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既然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制造欢乐,那我们也不妨跟着乐一乐嘛!只是希望参与人士的‘孖烟囱’不要太雷人,呵呵。”


´,´

  ■现场


  “不脱不好,脱了又难为情”


  南方都市报记者郭媛报道:昨日中午12时10分,18名“穿着正常”的乘客从地铁2号线万胜围总站出发,搭乘列车一路向三元里站的方向而去。刚踏进地铁车厢,他们迅速找到空位坐下。冷不防,齐刷刷自行解开裤腰带,褪下身上的长裤!


  大冷天的,就穿个裤头


  “孖烟囱”、大裤衩、超短裙、小热裤,甚至黑色的蕾丝小内裤……一双双大腿裸露在空气中。男的粗壮黝黑,女的白皙修长。周边乘客开始窃窃私语,投以异样眼光。“这是在拍广告吧?挺有意思的。”“大冷天的,就穿个裤头,也不怕冷啊!”……


  18名男男女女却丝毫不为所动,自顾自地将脱下来的长裤叠好,放进随身携带的背包。然后,或埋头玩PSP,或仔细阅读手中报纸,或昂其下巴“望天”。


  开出两站在车厢里走走


  没有人互相交谈。耳边只听得一阵阵“咔嚓”、“咔嚓”———各家报社、电视台的长枪短炮,争先恐后实录这一罕见景象。列车驶出大约两站远的距离,“脱裤族”开始在车厢里走动。围观乘客逐渐看清楚他们手上举的、身上贴的宣传标语:低碳迎亚运、洒脱到底、So H ot……


  虽然参与“广州首个不穿裤子搭地铁”的18位广州网友,都表现得既专业又敬业,但是面对媒体的镜头,男生女生之间还是对比鲜明。前者神色自若,不为所动;后者又是墨镜又是低头捂脸,生怕被“一览无遗”。


  女白领脱都没敢脱


  短短半个多小时,18位参与者跟随列车顺利来到地铁2号线纪念堂站,出站,大合照,穿上各自的长裤。全程并未惊动地铁工作人员,也没有围观乘客出言阻挠。可谓“功成身退”。


  参与者之一白领陈小姐甚至连脱都没脱。她说,自己就是希望精神支持大家,“不敢脱,太不好意思了,这么多人。”另一位上班族何小姐则穿上一件大衣外套,巧妙地遮掩里面所的短裤,“朋友拉我一起来的,不脱不好,脱了又有点难为情,这样最好不过嘛。”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宋先生带着女朋友胡小姐,一方面给自己打气,另一方面也“撑个人场”。不过,他却没有同意女朋友一起“脱”。


´,´

  ■环保小知识


  裤子和二氧化碳的关系


  一件衣服的碳排放量有多少?


  从纤维提取、染色、加工成布料到制作成衣,以及运输、洗涤、熨烫等一系列过程都会产生碳排放。根据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一件250克重的纯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这还不包括T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而化纤材质的服装的碳排放量更高。


  而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假设它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运到英国销售。假设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用50℃的水和洗衣机洗涤过92次,洗后用烘干机烘干,再平均花两分钟熨烫。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拜客骑游一日


  三千市民加入


  本报讯(记者 梁艳燕通讯员 吴楚斌 冯婧婧)昨日起,广州新增了一支“拜客”志愿服务队。他们的首次“拜客”行动,倡导市民环保出行,同时服务即将到来的广州亚运会。


  “拜客”志愿者们分成几个小队,骑着单车前往全市各大人流密集的广场、步行街、公园等场所开展行动。据初步统计,昨天共有3562人加入“拜客”志愿服务队。


  市民还可通过三种途径报名加入“拜客”志愿服务队。一是在全市的各个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站点领取并现场填写报名表;二是从正在开展活动的“拜客”志愿者处领取并填写报名表;三是从广州志愿者网(www .gzzyz.org)上下载报名表。


  广州地铁回应脱裤事件称将禁止


  信息时报记者钟俊峰报道:前日中午12点到1点,广州地铁二号线上演了一群年轻人用“不穿裤子坐地铁”宣传低碳生活、迎接亚运的行为艺术。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网友通过评论跟帖发表意见,褒贬和质疑之声随之四起。昨日,广州地铁也通过信息时报表达了态度,不允许以后在地铁再发生类似情况,一旦发现将采取各种方式阻止。


  确实就是抄外国的


  记者发现,一些网友指责该活动只是抄袭西方老外的玩乐手法,根本没有创新性,而且还把脱裤子和环保牵强地联系在一起,莫名其妙,“难道脱了裤子就意味着环保了?”


´,´

  昨日,记者采访了“不穿裤子坐地铁”活动发起人梁树新。面对“抄袭老外”的质疑,梁树新说,“这个活动人家已经做了9届,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就说明有它的乐趣所在。既然有现成的模式,我们拿来用就是了。而且我们也不是照抄,我不是增加了环保和亚运诉求了吗?这也算是在模仿中创新吧。”他说,这个活动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争议,已经是一种成功。


  本质只是娱乐而已


  “脱裤子与环保主题联系得很牵强,若要真环保,就不要玩这个噱头,而是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水杯、筷子、笔芯、电池、电脑……”面对网友的这种声音,梁树新说,该活动本来就纯属娱乐行为,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其内在逻辑呢?一味追究内在的逻辑实在无趣。如果非要追究的话,也有研究表明,穿裤子或其他衣服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从纤维提取、染色、加工成布料到制作成衣,以及运输、洗涤、熨烫等一系列过程都会产生碳排放。


  至于有网友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个人或商业的炒作,梁树新表示不想辩解。


  明年还想搞“第二届”


  相比而言,对于地铁公司方面声明要阻止他们再组织类似活动的态度,梁树新的态度相对谨慎,“如果明年条件允许的话,我当然希望能有第二届。也请地铁管理部门不必太紧张。如果广州地铁公司禁止我乘坐地铁,我自然没辙了。”


  “脱裤秀”让地铁“很受伤”


  信息时报记者李慧燕报道:“地铁一旦发现脱裤子行为,会按照破坏秩序和违反社会公德的条例予以制止。”自“脱裤秀”亮相广州地铁后,昨日,广州地铁方面当即表示,由于脱裤子行为不能为大家接受,一经发现,将予以制止。


  家长投诉:


  当我女儿面脱裤子


  “这帮人就在我女儿旁边脱裤子,搞得我赶紧捂住她的眼睛,简直太过分了!”昨日,地铁公司的服务热线收到一位母亲的投诉。这位妈妈说,前日中午12点左右,当时她带着女儿从万胜围站搭地铁回家。当母女俩在车厢内坐好后,突然刷刷刷进来一大堆人。当她还没明白怎么一回事时,突然有人就开始当众脱裤子,露出白白的大腿,他们当中甚至还有女孩也一起脱下裤子。她认为这种行为很不雅,于是打了投诉电话。


´,´

  地铁:


  事发当日的确没看到


  “事发当天,地铁工作人员的确没看到。”昨日,广州地铁方面表示,由于这些人是先穿着裤子进站的,而“脱裤”行为则是在列车上进行的,由于地铁的乘务员并不在列车上巡逻,因此未能及时发现。不过地铁方面看到各大媒体的报道之后,相当愤怒。


  对此,地铁方面表示,任何行为都要在法例之下实施,要遵从社会公德,让多数人接受,地铁是公众场所,由于脱裤子行为不能为大家接受,既会对乘客造成惊吓也会产生围观,对安全和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地铁一旦发现脱裤子行为,会按照破坏秩序和违反社会公德的条例予以制止。


  裤子是怎么得罪环保的?


  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假设它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运到英国销售。假设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用50℃的水和洗衣机洗涤过92次,洗后用烘干机烘干,再平均花两分钟熨烫。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