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一波三折归国记

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多年间,我国文物流失数量至今已经无法统计。对于流失文物的收回,文物工作者曾经做过很多努力,其过程是艰辛的。但为了华夏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努力还将继续。

本世纪初,中国一家博物馆从英国引进一个埃及文物展后不久,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前往埃及访问。聊天时,埃及方提出异议。“他们说,这些文物是我们的,是被英国人掠夺走的,你们这样展出就承认了他们对文物的所有权。”每当提起这些,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彭卿云都流露出对埃及人的钦佩,“在文物被掠走的100多年时间里,他们的争取之心从来没有放弃。对待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我们的态度亦是如此。”

流失文物数量:国外博物馆不会亮实底

雍和宫南侧的戏楼胡同径直向东走,尽头便是柏林寺,青砖围墙围起一个古木参天的院落。院落中一个古朴的殿堂,门前标着“中国文物学会”的字样。红漆木门内,是一间办公室,会长彭卿云坐在办公桌前,忙碌之余摊开海外回归文物图册,浏览过后陷入沉思。

同在一个院内,相隔数十米远的一间二层阁楼便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办公地点。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和彭卿云曾是同事,原先都曾任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此时,年过七旬的马自树正端坐桌前,处理着日常事务。

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多年间,我国文物流失得太多太多,至今已经无法统计。这让马自树和彭卿云同样痛心疾首。直到1950年,国家发布了保护文物古迹的政令,文物流失的大门才算被关闭。“文物的命运几乎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成长历程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文物走私活动增多。提起当时在中原地区民间盛行的口号,彭卿云和马自树都能脱口而出:“要想富,就挖墓,一夜挖出个万元户。”

彭卿云说,在那个年代,即便国务院两次下达打击盗墓犯罪的通知,盗墓及文物走私犯罪现象依然严重。马自树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警方曾在晋南抓获两个盗墓团伙成员,后经调查发现,他们作案已经有十多年历史,盗窃走私大量汉代文物,两个团伙落网之后,香港市场上的文物价格竟一度上扬。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47个国家的 200多家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然而,彭卿云对这样的数字仍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准确数字是根本无法统计的,“国外的博物馆根本不愿意亮他们的实底儿。”据马自树讲,到国外有些名气的博物馆走一圈就可看到,里面收藏的中国文物琳琅满目。我国文物专家曾到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参观,看到里面有很多中国的书画,便向博物馆提出请求,想取库房中的中国文物过目,但立刻遭到对方拒绝,连拍个照都不允许。所以彭卿云认为,在这样的障碍之下,流失文物总数难计,“但肯定是数以百万计”。

文物追索 不管多艰辛也不放弃

明代白瓷碗:两次神秘流失 最终留在祖国

“只要认定是我们的东西,只要查明它是非法出境,不管有多复杂,我们都不会放弃追索。”

“不管怎样,东西是我的,何时何地都是我的,所有权不会发生转移。即便你拿去了,早晚都要无偿还给我。”彭卿云说,这个连孩子都明白的浅显道理,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陆续收回一些近期非法走私出境的文物。1988年,湖北秭归屈原纪念馆失窃,一个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战国铜敦不翼而飞,数个月后竟出现在纽约即将被拍卖。我国公安部高级官员紧急约见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要求美方予以干预,阻止拍卖活动。而美方拍卖行则表示,中方必须提供有关该铜敦的材料证明。关键时刻,我国公安部门及时破获了盗窃案,抓获嫌疑人,有关铜敦的确凿证据才得以递交。1989年,这个价值连城的铜敦回归祖国。

马自树至今仍对1993年4月的一次香港之行记忆犹新。该月初,他曾经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者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原来,耿宝昌偶然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图录中看到一个明代白瓷碗,他曾在开封文物店里看到过此物,便求马自树查清流通渠道。马自树立即向开封文物局查询,结果是海南博物馆一位干部持介绍信将其买走。追问至海南文物局,又得知此干部不久前刚刚外逃。

国家文物局随即向苏富比发函要求停止该文物的拍卖,对方回函称,需在拍卖前提供该文物的证明资料,拍卖时间为4月27日上午10点。值得庆幸的是,开封文物店仍保存着这个白瓷碗的照片等资料,但去香港时间紧迫,在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马自树及时办理了签证,买到了一张4月26日晚上的飞机票。次日上午9点的拍卖现场,马自树及时赶到。

白瓷碗被无偿归还,顺利回国。马自树说,此物当时估价七八十万港币,回国后被存放至国内一家著名博物馆。数年后,白瓷碗再次神秘消失,不久后出现在美国一个拍卖会上,其间线索一度中断。这一晃就是10年。去年,北京一个拍卖会上,白瓷碗又一次现身,“这回可让我们按住了。”总结追逐白瓷碗的经历,马自树用了四个字,“一波三折”,“只要认定是我们的东西,只要查明它是非法出境,不管有多复杂,我们都不会放弃追索。”

3400件走私文物:历时三年追索 最终无偿归还

“一个国家的力量终于占了上风。在外交部门的配合下,对方终于在归还文物的协议书上签字。”

马自树说,追索白瓷碗咱们“有底”,尽管曲折,但毕竟手里证明资料充分,拿回来“有理可讲”。如果碰到成批通过盗墓走私流出的文物,准备证据非常困难。

1995年2月,英国警方曾给中国来函,称查扣一批文物,其中有很多疑似中国文物。中国随后派出两名文物专家验证,反馈的信息是确属中国文物,而且数目巨大。当时,英警方想提起刑事诉讼,但被英国法院驳回,因为他们查明文物是从香港运到英国,其间履行了正常的报关手续还缴纳了税费,因此认为文物是合法入境,走私行为是发生在其他国家。随后,英警方退出此案。

1996年,走私嫌疑人竟起诉英警方非法查扣财产,地方法院在中方缺席的情况下将一些文物判归走私嫌疑人。该年年底马自树带领一个包括文物、法律、外交专家在内的特别小组赶赴英国。他说,自己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统计被扣文物信息,以便回国搜寻证据。但当他走进存放文物的仓库时,立刻傻眼了,“从远古时期的恐龙蛋到唐代石雕、清代字画,3400多件,各式各类应有尽有。”马自树说,给每件文物搜集充分证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97年初,中方代理律师以英国地方法院蔑视国家豁免权为由,要求将案事移交英国上诉法院。这样英地方法院的判决被驳回,文物继续被冻结,直到中方启动民事诉讼为止。中方特别小组通过中间人向对方施压,“你们面对的是一个国家,文物原本是我们的,耗时耗资我们都奉陪到底。”

马自树回忆,其实指望对方归还文物在当时看来“遥遥无期”。一年多时间里,中方委托的律师每天从北京给对方发传真交涉,事后大致清点,“发了三四千份”。马自树说,当时甚至想,哪怕拿回来一部分文物也是胜利,“起码打击了走私者的嚣张气焰”。后来,一个国家的力量终于占了上风。在外交部门的配合下,1998年2月,对方终于在归还文物的协议书上签字,3000多件文物全部无偿归还给中国。文物抵京后,国家博物馆还专门为此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至此,为这批文物,中国足足追索了三年时间。

商代子龙鼎:流失近百年 持有人低价转让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一定是用在收回国宝级珍贵文物上面,且绝不包括早年因战争被侵略者带出国门的文物。”

对于流失文物的收回,国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02年,“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正式启动,每年的数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对于这笔经费,彭卿云解释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定是用在收回国宝级珍贵文物上面,”他还特意强调,“且绝不包括早年因战争被侵略者带出国门的文物。”,“我的东西被偷走了,被抢走了,如果我拿钱再买回来,那岂不是等于承认对方偷得对,抢得对?”

5000万的经费,马自树坦言相对于众多流失在外的文物而言“不算多”。甚至有时,我们要收回的文物,在市场上往往被炒到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现在国家博物馆工作的谢小铨原任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他曾参与一件国宝级文物的回购过程,这件国宝便是商代青铜器——子龙鼎。

子龙鼎是目前所知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带铭文青铜器,同时,还是目前所知“龙”字铭最早的青铜器。据谢小铨介绍,子龙鼎据传于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随后流入日本,只在日本私人藏家之间秘密转让,但实物从未公开露面,下落不明,销声匿迹近百年。2004年,子龙鼎在日本现身,一年后又转至香港。经中方专家群体一致认定,该物为“商代青铜器罕有的珍品,当列于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之列”。同时中方还了解到,子龙鼎的持有者已知道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国务院根据联合国有关艺术品贸易的公约,考虑停止进口历史超过 95年的艺术品,目前正急于将子龙鼎运进美国。一旦进入美国国境,将很难追回。另外一面,子龙鼎现身并欲出让的消息引起国内外收藏界高度关注,一些机构欲借机炒作牟利。据专家告知,他们得知子龙鼎开价是一个天价。

中方代表团立即与子龙鼎的香港持有者展开艰苦谈判。经极力说服工作,持有人最终同意优先转让给国家,成交价格比其报价低得多。国家文物局果断决策,迅速批复启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2006年4月28日,流落异域近百年的子龙鼎终于回归祖国。

专家观点

保护文物 亡羊补牢

“近些年,我们收回流失文物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但相对于流失总数来看,还是九牛一毛。”彭卿云感慨道。马自树表示,在关注追索流失文物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注重现有文物的保护,“与其想法把狼叼去的羊夺回来,不如先把篱笆打牢固些。”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文物保护上也要坚持这‘三不’。”彭卿云说,文物保护所谓的不动摇,即坚持贯彻文物保护法不动摇,坚持文物工作的方针不动摇,还有坚持文物工作的社会公益性不动摇。“文物保护是文化事业,不是文化产业,博物馆不是公司。”不懈怠,就是打击文物犯罪不懈怠,文物普查和文物信息收集等基础工作不懈怠,培养文物保护管理专业人才不懈怠。对此,马自树也有同感,“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工作者仅有七八万人,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对于不折腾,彭卿云认为,文物保护工作应当脚踏实地,不要标新立异,“文物保护是全民事业,更要靠全民族的团结一致,同心同德。”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