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宗师顾恺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故世人亦称顾虎头。晋陵郡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人。顾氏,原为江南望族,恺之的父亲名悦之,字君叔,曾为扬州别驾,官至尚书右丞;祖父名毗,字子冶,在康帝时为散骑常侍,迁光禄卿,曾祖父等也都在吴晋做官,位居显职。恺之自小生活在富贵之家,受到很好的教养,又聪颖好学,故而博览群书,多才多艺,擅长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家和留有画迹的大画家。

顾恺之二十岁左右,就任大司马、扬州牧桓温的参军,与桓温相处甚好,桓温死后,又和桓玄、殷仲堪颇为亲善,大约五十岁的时,当上了殷仲堪的参军,也见知于前辈谢安。东晋安帝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大约就死于这年或次年,终年六十二岁。

顾恺之绘画师于卫协,定师曹不兴。释道、人物、山水、花卉、走兽、飞禽、龙鱼无所不能,可称我国山水画、花卉画的远祖,也可说是我国古代全能的画家。但他在绘画艺术上最伟大的贡献与成就还是宗教、史实、肖像等人物画。在这些作品上,他十分重视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突出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他的人物画在年轻时就有很深的造诣。

据传顾恺之二十岁左右,金陵(今南京)凤凰台瓦棺寺初建,寺僧向达官贵人募化经费,认捐的人款额没有超过十万钱的,顾恺之却一下认捐了百万。大家将信将疑。

顾恺之紧闭寺门,化了一个月时间,在寺内净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只是没点睛,他对寺僧说:我点睛时,请来观像的人,第一天每人捐钱十万,第二天可揭五万,第三天不妨随缘乐助。

点睛那天,京城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济济一堂,都来观画,只见顾恺之从容自信,挥笔轻轻一点,顿时灵光满室、光彩耀目。众人惊叹不已,跪地便拜,顷刻之间,捐钱愈百万。

恺之画人,注重点睛,自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晋俚语:这个。)之中。”为人画像,人像从不点睛,人问其故,他说:“岂可点睛?点睛便语。”

恺之曾为裴楷画像,面颊上添了三根毫毛而更显得栩栩如生,故后人称赞传神之笔,谓之:“颊上添毫。”

恺之之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笔法如“春蚕吐丝”,其“游丝描”线条,既不是汉代壁画上那种不经意的粗细不匀的描法,也不是汉代帛画上那种尚无规格的线条,更不是从西域传来的“屈铁盘丝”,而是揉合二者为一的具有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的“高古游丝”。造型布局,初看很容易,且缺乏形似,然而仔细品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作传模移写)”六法俱全。他的长辈谢安说:“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画断》评论其画:“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恺之与师法他的南朝宋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顾恺之一生绘画作品很多,但其画迹、壁画早已无存,只有一些卷轴画收录于唐、宋等时期的著作中。流传至今的画品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传》及相传为顾恺之所作的《斫琴图》。就是这些画,也只是后人的摹本了。

《女史箴图》大约作于公元380至400年间,是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约束宫庭嫔妃的规诫)的变相作。现有两本,一本藏故宫博物院,为南宋人摹本,按文章顺序分十二段,绘画录文。另一本原也是清宫藏,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这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画卷,可能是唐人摹本,全图高约8市寸,长约1丈2尺,系横卷形式,内容分9段。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魏时代的大文学家陈思王曹植的《洛神赋》所作。再现了曹植在洛水遇宓妃这个极富浪漫与幻想色彩而又缠绵悱侧的故事。全图也是插图性的横卷,将《洛神赋》中的情景分段画出,与《女史箴图》大致相似,形神飘逸,布置奇古。

《列女图》是《列女传》中的插图,构思命意较为简单,不足为恺之作品的代表。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集中在《论画》、《魏晋名臣画赞》、《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其中《魏晋名臣画赞》卷帙较多,也最为重要,可惜已失传。在《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部著作中,他认为:画家须有高深渊博的学识,要通达人情、事理,并结合艺术的原理、时代的风貌,以对绘画对象的深切体验和娴熟的绘画技巧才能画出上乘的作品。这是作为一个画家的基本条件。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思想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恺之不仅绘画精妙,诗词、歌赋也很优美,对于这方面的才能他颇自负,自称所作《筝赋》可比嵇康的《琴赋》,曾对人说:“吾赋之比嵇康《琴赋》,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他的《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寥寥四句形神皆出。

顾恺之写有很多诗词,欧赋、散文,著有《恺之文集》。只因年代久远,留下来的极少,现存的仅有《虎丘山序》、《风赋》、《观涛赋》、《筝赋》、《四时诗》、《水赞》等六、七篇。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