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与后海派——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报

时间:2010年1月7日至1月24日

地点:上海美术馆一楼展厅1,2厅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术史上逐渐崛起一个被称为海派或者海上画派的画家集群。它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引领着江、浙、皖乃至更大地区的艺术力量,其画家阵容之浩大,绘画风格之纷繁,以及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超过了此前的所有的地方画派。

海派绘画的发生和发展,与上海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鸦片战争后输入境外资本和舶来西方文明的远东第一重镇,上海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营造着中外移民杂处的多元化情境,而与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相区别,并且以其处于南北冲要和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区域的地理优势,营造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社会宽容度和人文涵泳量。

早期海派代表画家有赵之谦、张熊、朱熊、任熊、任薰、任颐、钱慧安、虚谷、蒲华、吴昌硕、王震、任预等等,多以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为标志。后期海派绘画正值20世纪政治鼎革之际,新文化运动、新兴美术院校和外来绘画样式的迅猛发展,促使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艺术领域高涨起来,改变了海派绘画的文化品质和历史际遇,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国画坛的新格局。正因如此,海派绘画不仅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其所指范围具有很大的游移和模糊性。通常被人们视为海派重要代表的一些画家并不寄寓上海,抑或在其艺术的成就期移居外地,成为另一地区的代表画家,以至于海派绘画具有无固定模式、无统一风格、无独尊宗主的基本特色,并且作为画家、画作、画事的最大集散地,与许多地区发生着“互市”关系。

本次展览立足于“海派”,并从海派出发,指向更加泛化的“后海派”场域。与此同时,展开关于当代以上海为活动中心的中国绘画的考察。可以说,当代长三角地区的中国画发展上承海派绘画特性,但是其绘画主张、风格和传播都受到了各个地区乃至全球化的影响,已经呈现出更具有当下性、个体性和实用性的风格面貌,似乎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更大范围,更具包容性、多元性、时效性、独特性的当代“海派”。

此次,上海美术馆展出多年珍藏的以任薰、任颐、任预、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派艺术精品,兼有其后几代海派或与海派一脉相承的艺术佳作,以飨广大观众!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