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热下藏隐忧:汉英混杂现象蔓延制约发展(图)

    资料图片:8月13日,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在北京举行新闻通气会。据介绍,通过预赛,来自42个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进入复赛,将参加8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听、说、读、写、译”比赛。新华网记者 汪永基 摄

 

    汉语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让人高兴。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多个机构提出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在学习汉语。

    然而,在我心中,却常常在为汉语担忧。因为,在不少汉语文的出版物上,英语正在侵入汉语,汉语中夹杂英语的现象,正迅速蔓延滋长。

    请看这样一段话:“Erin Manning是一位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的专业摄影师、教师和电视工作者。电视观众将Erin视为The Whole Picture的最佳主持人,The Whole是HGTV—HD和DIY网络推出的、获得TELLY大奖的数码摄影秀。”

    如今,报纸、刊物的编辑,似乎越来越喜欢用汉英混杂的标题了:如“MG:MY年轻生活的GENE”。如“上海加入LIVE8”,又如“哪款AOC,卖到了VDP?”

    如此拼写,你会感到: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看不懂;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也看不懂;懂汉语也懂英语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懂;以后中国人必学英语才能看懂自己的汉语。

    如果没有坚决有效的措施制止这种现象蔓延,若干年后,汉语将变成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语言,汉语将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传情达意的语言体系。

    造成汉英混杂主要有三类情况:第一类,人名、地名、单位名不翻译,直接进入汉语,如本文开头援引的例子。第二类,科技新词、品牌名称、专业术语不翻译,也是直接入汉语,如:IT、VCD、DV、IBM、QQ、MSN……这一类也有人把它叫字母词。第三类是英语缩略语,开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WTO、GDP,接着是不太熟悉的甚至是很冷僻的CEO、CPI、IMF、AOC、VDP……

    汉语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对外来语言的吸收。我们的祖先前辈早就为吸收外来语创造了正确的方法。用音译,便有了“咖啡”;用意译,便有了“电话”;用音译加意译,便有了“芭蕾舞”。主要用这三种方法,便解决了外来语翻译汉化的主要问题。外来词经过汉语文化的“胃”消化吸收,它们的模样变成了方块汉字,它们已经融化在汉语的血肉之中。

    各种语言间的相互吸引借用,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把外来语化为母语的血肉。英语也是这样做的。英语单词中的“silk”,它的中文意思是“丝绸”,就是从古代汉语中按照音译的方法借用过去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之同步的科技术语名词,产生的数量大,传播的速度快。国家没有及时翻译规范并进行权威公布,而社会交流又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由此造成许多科技新词在汉语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语名词出现。建议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一个权威高效的翻译规范委员会,负责外国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规范工作。建立一个官方网站。一有新词出现,立即组织翻译审定,马上在官方网站公布,以适应公众和媒体需要。

    英语作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在所难免。公民个人如何使用外国语言不必干涉,但国家要规定一个底线,守住主要文化阵地。这些阵地应该包括汉语文出版物、政府公文、广播、电影、电视、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的商品名称、居民身份证,等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