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根唐石柱撑起宝林寺大殿 后山有朱熹墨宝(图)

 

保留完好的唐代石柱

 

 

后山大石头上的朱熹墨宝

 

    “这座寺庙在唐代、清代,都有皇帝下旨扩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还在这里讲学,留下了多处墨宝。”昨日,宝林寺妙藏法师向主持人介绍了寺庙的情况。

    宝林寺位于连江丹阳镇东平村,沿着蜿蜒的村道进去,向远处看,群山连绵起伏,山上云雾缭绕,犹如一幅山水画。

    来到宝林寺,从山门进去,眼前是一座高大的亭子,名曰:御碑亭。亭子的中央矗立着一块石碑,碑是康熙皇帝授的,内容是对宝林寺住持隆悟禅师重建宝林寺并拓展十大名胜甚为赞赏,授隆悟为御弟,并亲书禅寺碑名。

    拾阶而上,来到大雄宝殿。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支撑大殿结构的高大石柱,这是唐代留下的遗物。

    15根柱子圆形石柱,隐刻成8瓣莲花瓣,每个柱子高4米多、周长2.25米。大殿石柱下也是石质的,长10多米,上面雕刻着麒麟、狮、象、鹿、鸟、牡丹等石雕,栩栩如生。

    文物局的专家说,宝林寺是福州新增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年代最古老的文物之一。此次能够被评选上,主要就是庙内现存的这15根气势宏大的唐代法堂石柱。

    妙藏法师介绍,宝林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7年),原名宝林庵。唐代人张莹,曾在宝林禅寺就读,在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890年)高中进士,是连江县第一个中进士的人。之后官至礼部尚书,他向当时的皇帝请旨钦敕扩建宝林寺,当时全寺规模宏大,僧众千人,有十多座殿堂楼室,是一处雄伟庄严的禅刹。张莹晚年归隐到寺庙的望星台,去世后,葬在寺后,现在留下的尚书墓,至今仍是寺庙重要景致之一。

    继续向山上走,半山腰有块巨大的怪石,名为“雷移石”,上面保留的摩崖石刻“雷移石”和“降虎峰”苍劲有力的大字,就是朱熹亲笔书写的。

    据《连江县志》记载,在宋代庆元年间,朱熹和学生刘砥、刘砺由长乐来到丹阳的宝林寺,参观寺里的观音岩、虎跑泉、雷移石等十大名胜后,写下了“踏破千林黄叶雄,林间台殿郁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岩翠空绿昼不开。一壑袛今存胜揽,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连霄汁,未许仙灵便却回”的诗句,并留下“降虎峰”“雷移石”摩崖石刻。之后,他还在寺内住了月余,并在这里讲学。

    在这林木郁郁葱葱的山中,庄严古刹坐落其间,不愧为远离尘嚣的清静之地,难怪古往今来,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探幽访胜。成为省级文保单位也是实至名归。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