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稻河边民国建筑群得保护 初步保护方案出台

    在老城区拆迁改造过程中,市区稻河边一组特色鲜明的民国建筑群将得到有效保护。上周五,市文物局、规划局会同海陵区召开联席会议,拿出了初步保护方案。

    该建筑群坐落在城北稻河边,整体面积近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特征。市文史专家黄炳煜认为:“如此大体量且风格鲜明的民国建筑群,在市区十分少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组砖木结构建筑群门楼高大,极有气势。它共分为南北三进,最北面是一进二层小楼,中间和最南面各为一进平房,每进房屋之间均有院落。院内有石雕、砖雕和木雕,楼上有精美的铁艺栏杆。

    黄炳煜介绍,这组建筑“民国风”浓郁,像铁艺栏杆,和泰州白马庙的非常相似。还有很多中外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地方,比如天井中铺的不是传统方砖,而是水磨石,但是上面却又有鹿、灵芝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体现民国初期建筑特点,也反映出房屋建造者追求“洋气”的观念。

    据介绍,该建筑主人原为上海一帮会成员,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原为下坝办事处办公用房,现为海陵区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所在地。

    史料记载,明清时,泰州已成为里下河地区农产品集散地,粮行、油坊、栈房等多沿稻河、草河开设。民国时期,市区下坝施家湾一带,成为通向里下河地区的次级水运中心。北城河、稻河、草河三角地带街坊密集,商业、金融业聚汇,供电,邮电机构及主要文化娱乐场所也在此修建。

    从2007年底开始,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这次“摸家底”行动中,我市文物工作人员在稻河边调查时发现了这处“有价值不可移动文物”,作了详细登记,并采集了照片等资料。

    泰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卢红说,对此建筑群,目前拟定了两套保护方案;如不影响海陵北路拓宽,则尽量实施原地保护;如影响海陵北路拓宽工程,则选择合适地点,整体向东即草河方向移动,实行易地保护,并与市级文保单位吴同甲故居进行景观整合。下一步,文物部门将对此建筑进行测绘,以进一步制订详细保护方案。 (来源:泰州日报 记者 谢荣)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