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最大的拜占庭教堂在哈尔滨市 气势恢宏(图)


    圣索菲亚教堂。滕磊摄

 

    拜占庭原是一座靠海的古希腊移民城市,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为罗马帝国的陪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公元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西部帝国则以意大利罗马为中心。

    君士坦丁大帝在君士坦丁堡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St.Sophia Church),意为“神的智慧”,这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并对后代东正教堂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座便是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位于松花江南岸,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气势恢宏,精美绝伦。很难想象这座精美的宏大建筑最早只是沙俄军队的随军小教堂。二十世纪初,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侵入哈尔滨,为稳定军心,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规模很小,后捐赠给哈尔滨的俄罗斯东正教会。当时哈尔滨在远东军事、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聚居于此的俄罗斯人达数十万众,当地的东正教会对这座木质教堂进行了数次改造和扩建。1923年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了最后一次扩建设计,经过9年的精心施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模样。

    教堂的风格深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中部突起很高的、带拱券长窗的16面体鼓座,上冠巨大饱满、装饰精美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棱锥式、大坡度的四个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结构组合。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上有七座铜钟,恰好能敲出7个音符。每逢盛大节日,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就可以敲打出抑扬顿挫、响彻云霄的钟声。据说,每当大钟敲响,远在28公里外的阿城都可以听到。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1996年11月,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 滕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