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著名实力派书法家李颖逊的翰墨情结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流派纷纭,书家辈出,风格各异,在各种书家流派中,李颖逊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书法家,他以雄厚的实力和强劲的态势,以大气、豪放、高雅、飘逸的笔墨,被同行称之为实力派书法家。近日,其书法入展入书于天津市2009年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就是一例。
李颖逊,1950年生于天津,字品一,号羲缘,自幼爱好书法,50年笔耕不辍,在翰墨苑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李颖逊早岁时,受家叔影响入门颜书,后师从天津著名书法家黄寿昌,单体乾二公学习欧体与北魏。黄寿昌是津门著名书法大家,他书风妍婉秀美,书卷气十足。他在成名后又拜著名书法家吴玉如为师,用纸、用笔、用墨、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使他的书法更加完美。吴玉如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巨大、与沈尹默齐名、有着“南沈北吴”之称的一代宗师。他早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与周恩来总理同班,因娴熟古文,倍受校长张伯苓的赏识。李颖逊在黄寿昌的细心指导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潜心研习书法,无论是碑学帖学,他都严以律己,一丝不苟,在这段时间里为他的书法打下夯实的基础,也使他的书法日臻成熟。

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生命的远航。人生,永远在漂泊,永远在旅行。正所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记一世,奄忽若飘尘”是也。时间不紧不慢地走到1984年的春天,34岁的李颖逊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天津业余书画学院首届高级书画班学生,在著名书法家宁书纶、王千等名师的亲切指导下,读文史、学理论、习书法,使碑、帖融合,他的书艺在一日日的磨炼中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笔墨风格。
书法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碑学帖学,都离不开继承和发扬。几十年的博览勤习钻研,李颖逊已经能融合诸家风格,并取唐、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又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依归,形成自己流美秀丽、风骨遒劲、笔力豪放、空灵飘逸的书风。
茫茫人海,人与人之间是讲缘分的,有的人相交数年不见得说半句真心话;有的人,就像李颖逊和著名书法家范润华一样,一见如故,李颖逊拜范润华门下主攻草书。范润华先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其狂草书法在书画界堪称一流,而且能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狂草书法艺术展更是凤毛麟角。其笔力苍劲浑厚,好像千年之间沙漠吞噬荒野瞬间那种惊心动魄。李颖逊在范润华亲传、言教指导下,以真情消化文字,勤学苦练,善于思考,在书艺上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目标,不断探索实验,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攀登书艺的高峰,在草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手笔提炼社会,问鼎长卷;小手笔自我陶醉。李颖逊就属于前一种人。斗转星移,历史的脚步在不经意间走到2006年。李颖逊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进京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进修,在教学成果作品集中获优秀奖。在中国书协进修期间,李颖逊开阔了眼界,给自己的书艺汲取到丰厚的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潇洒、含蓄、流美为内涵的艺术风格。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李颖逊在从艺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作品,深感自己的书艺还应该有所进步,该取的取,该舍的舍,决不能吝啬,他深知,“师造化”重现实重要的一点就是到生活中去。生活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一个艺术家怎样对待生活的感情,就会有怎样的艺术表现。闭门造车,在浩瀚的书本里寻找艺术的真谛,毕竟使自己的眼光变浅,要想使得自己的书艺有个大的发展,除了读万卷书以外,还要行万里路。在短短的几年中,他的足迹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各个名寺古刹,他研习历代碑帖,涉猎各个牌匾,从中悟出书法的儒释道,使自己的书法更加清新脱俗、典雅婉然、富有诗情画意,神来之笔。
书法离不开自我思考,自我体验,自我表述,书法家必须有自我个性认识和个性笔墨,这是勿庸置疑的常识。纵观李颖逊的书法,长于魏碑大字、精于行书草书、工于隶书楷书,其狂草更见功力。字的大小、偃仰、缓急、起伏、疏密、强弱、曲直、藏出、方圆、宽窄、粗细、润涩、盈虚,结构或密集或舒畅,气势恢宏,变幻诡奇,寓情于书,见物会心,因物成法,落笔无碍,言简意赅,凝练隽永,自然、朴素、流畅、清灵、纯洁、高雅、永恒,浑然天成。
书法,是一门面对受众的艺术,群众是书法的主人;书法,永远不仅仅是书法本身,与书法相伴随的,还有书法家的思维、性格、文化修养和素质。李颖逊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他善良而豪爽,豁达而心胸开阔,为人仗义而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慰籍还是怀念,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无论时空如何久远,他且敏而见善。能在百步之内,发现芳草;在三人之中,发现吾师;在寒灰中,发现星火。看物,能见其秀;观事,能见其光;视人,能见其优。这种眼光,体现着一个书法大家的总体文化素质。正因此,他在天津书法界的口碑极好。
李颖逊现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职工美术研究会会员,其简历被录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书法名家大全》,作品被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博物馆和美术爱好者收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