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瑰宝 历史的见证——浅谈民族文物的保护与收藏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各民族的先人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祖国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具有悠久的历史。就从秦代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算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般说来,我国现代的各个民族都是由古代的民族发展演变而成的。目前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有四千多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中国古代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东方文化的进步和全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其中重要的历史见证。

在这样的古老的文明国度里,必然是文明之邦,珍宝累累之域。

这些文物珍宝,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一部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演进的历史脚印。它不仅是我国各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等一个侧面的反映,也是各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方面的一个体现。这些文物珍宝,也是人们一种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物质财富来说,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值。特别是在商品社会里,它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作为精神财富来说,人们可以从这些文物珍宝中,看到先人智慧的光芒、创造的力量,从而更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去创造更灿烂未来的信心和力量。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物珍宝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重视、珍惜和钟爱,因而也就成为了国家和私人争相收藏的对象。

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古代鲜卑族的《敕勒歌》、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彝族的《阿诗玛》、满族曹雪芹的《红楼梦》、回族萨都刺的《雁门集》等,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滇、黔、川、桂、湖出土的古代铜鼓、芦笙、储贝器等青铜器物;云南、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及造型艺术;内蒙古昭乌达盟的赤峰墓壁画;云南丽江纳西族的自治县境内的宋教寺庙壁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沿岸连绵数十公里的花山古代崖壁画;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的《万年历》、维吾尔族的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清代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藏族的《四部医典》;藏族的布达拉宫的建筑及其藏宝,元代回族建筑家亦黑迭尔丁领导和设计的元大都宫阙。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文物,珍宝蕴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反映各民族共同缔造祖国灿烂文化的器物,有对各民族友好往来赞颂诗篇,有描绘共同抵御外敌的英雄群像,有歌颂美好事物的传神书画,有体现高尚审美情趣的巧夺天工的各种艺术,尤其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古代艺术宫殿——敦煌,更是为全世界人民叹为观止。这些文物珍宝编织成一条五光十色的彩虹,永远闪耀于人类历史的长空。当你看到中国各民族先人留下来的一些古老的彩陶,斑剥的青铜器,那一片片发黄残破的绢帛,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的字迹、墨痕、画卷……历经数千年依然光彩夺目,闪耀着美的光辉,你作如何感想?难道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先人智慧的崇敬之情能不油然而生吗?从商周、春秋战国、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信仰和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些对美的信仰与追求,无不流露在各种传世的文物珍宝之上。从这里,人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历史的回声和先人对美的追求和理想的呼唤。君不见,从唐人阎立本绘的《步辇图》(图中右坐者为唐太宗,左第二人为吐蕃使者禄东赞),北宋李公麟作《昭君出塞图》卷宗,人们除开得到美的享受外,难道不会感悟到自古以来的我国各族人民就把友好相处,渴望在祥和的环境中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的历史见证吗?隋代展子虞的《石勒问道图》和北宋王士元、南宋楼观的《石勒问道图》正是各族人民扬善怨恶,崇尚正义的艺术体现。如此等等。在祖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文物珍宝浩入烟海,繁若星辰,数不胜数。

但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民族文物的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等方面与我国的文物宝藏及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极不相称的。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太多,加上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还很有限,目前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的衣食日程上来,各族人民对此呼声更是越来越强烈,每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一再提出议案,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实加强对民族文物的保护、抢救、整理、收集和研究工作。现在可喜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滚滚向前,已为搞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现实基础和社会条件。关键在于我们具体工作跟上的问题。这里我想谈些不成熟的想法作为引玉之砖。

我认为,首先在舆论导向上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引导,正确认识对民族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进一步唤醒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把这项工作当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抓紧,抓好。在政策法规上,进一步制定出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切实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国家收藏、保护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也就是说,在藏宝于国、藏富于国的同时,也要采取藏宝于民、藏富于民的方针。总之,只要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都应给于支持和保护。与此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市场的培育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文化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文物的收藏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收藏热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市场,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中心和经济联结的纽带,这既是促进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而且通过民族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和有效调控,也使珍贵的民族文物得到有效地保护,防止外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项利国利民、公德无量的善举。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