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长:要剔除非遗中的迷信色彩等落后的因素

    中新网11月26日电 26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处理好民俗与迷信的关系,剔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迷信色彩等落后的因素,提炼出与现代文明要求相适应的、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成分,促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蔡武认为,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传承性、群体性等特点,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民间的智慧、信仰、情感、愿望,也渗透着民族民间的伦理规范与审美趣味,是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体现。

    蔡武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民俗中往往存在鱼龙混杂、瑕瑜互见的现象,不能否认,有的民俗活动或多或少含有一些迷信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对那些以坑蒙拐骗、谋财害命、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迷信行为坚决取缔,另一方面,不能简单地把民俗等同于迷信。如有的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其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主要是由祭师、萨满、毕摩等特殊人物进行传承的。对此民俗文化现象,如果一味简单排斥,就无法将这类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弘扬。

    蔡武强调,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精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包括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历史的、具体的、科学的研究分析,并进行认真、细致地梳理和科学扬弃,剔除其迷信色彩等落后的因素,提炼出与现代文明要求相适应的、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成分,从而促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