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赐"通奉大夫第"匾 见到它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这块“通奉大夫第”匾牌由清光绪帝封赐

    ●该位长沙县籍官员政绩卓著官至正五品

 

 

现在蒋家唯一保留的就是这块“通奉大夫第”的牌匾。刘祥/摄

 

    笔者近日接到读者爆料,在长沙县江背镇楠木村蒋贵林家,发现一块清代“通奉大夫第”木匾。“我家门前以前是一条小路,门前有块麻石碑,木匾就镶嵌在石头中间。这块木匾到‘土改’前才被拆下来。”蒋贵林介绍说,他的曾祖父因屡立军功,全家蒙恩,曾经在朝为官,身份显赫。

    农家小子成为封疆大臣

    笔者看到,这块木匾由香樟木雕刻而成,字迹丰润清秀、遒劲有力,文字鎏金而成,金色和红色的油漆由于年代久远而风化脱落。

    “通奉大夫是清朝的从二品官衔。”蒋贵林的兄弟、77岁的蒋富林翻开家中的蒋氏族谱告诉笔者,他的曾祖父叫蒋顺章,出生于1841年。蒋顺章年少时白天当学徒,踏水车浇地,晚上还要学习打算盘。因不堪师傅拳脚相加,遂离家从军,练就十八般武艺,尤以短棒最为精湛。从戎后的蒋顺章由于在广西剿匪作战屡立战功,数次被提拔。

    笔者查阅1910年甘肃官报书局出版的《丹噶尔厅志》中,发现有如下记载:蒋顺章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初四到任,由军功历保同知丹地(丹噶尔),(丹噶尔)经兵灾后凋残疮痍诸事待理,公设学立仓,百废俱举,抚字有方。

    据此推测,蒋顺章由于屡立军功,在1872年被提拔赴甘肃西宁丹噶尔(今青海西宁湟源县)担任丹噶尔同知(正五品)。

    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

    据了解,丹噶尔城历史上曾是内地通往西藏、新疆的重要门户,向来有“海藏通衢”之称。

    蒋富林告诉记者,蒋顺章在军中就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著称。在丹噶尔主政期间,他励精图治、恢复生产和稳定社会治安,并在当地重建公学和粮仓,地方经济得以重振。

    青海省湟源县地方史专家任玉贵撰文介绍,清光绪初,丹噶尔政局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原被焚毁的街道、寺院、庙宇、楼阁、牌坊等,均被重修或扩建,并新修了一些庙宇。合并南、北义学为“海峰书院”,文教日兴。而蒋顺章在推动丹噶尔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见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据《蒋氏族谱》记载,在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初二,蒋氏家族全家受到了光绪帝的封赐。蒋顺章赏换花翎甘肃西宁府丹噶尔抚边同知,调署西宁县知县,特授新疆哈密通判,在任候补知府,钦加道衔,敕授通奉大夫。蒋顺章的祖父蒋孝思、父亲蒋友尚,祖母、母亲和夫人熊氏均受到封赐。

    “听老一辈人说,见到这块牌匾,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蒋富林说,家中堂屋里以前有清光绪皇帝御赐的圣旨,圣旨呈放在二龙戏珠的品字形木箱中。家中还有现代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肃静”、“回避”牌匾和堂杖,均由湘绣包装。不过,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就只有这块红色的“通奉大夫第”牌匾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