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华人文化艺术节见闻录:乡音乡情又相逢(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宣月展示自创的中国书画

  “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有一份赤子情;心是一枚中国印,情是一份中国情。”11月21日,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华侨华人社团近1500名海内外侨胞正是用这样的心声和乡音乡情,扮靓了第三届(广州)华人文化艺术节。

 

  这次以“亲情中华——贺新中国60华诞、扬广州亚运精神”为主题的艺术节可以称为“广东地区戏曲音乐交流”专场,而粤剧表演更是重中之重。在一天半的演出中,41人登台献艺,倾情奉献了24个节目,都是粤曲粤音,其中有“一国”独唱,有“两国”联唱,还有“双簧”,但粤剧粤韵贯穿始终。粤剧这朵盛开在广东岭南地区的艺术奇葩,在1852年随华工、商人向海外迁徙,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现在,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它在东南亚、北美洲、南美洲、澳洲、欧洲都有自己的知音,甚至发挥着凝聚海外华人的作用,已成为海外华人的情感纽带,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来自美国三番市的茂名同乡会会长郭严芳感慨尤多。他原是广东茂名人。移居美国30年,在美办有中华面厂。2006年家乡赴美招商,他回茂名办了一个面厂和一个食品加工厂,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往美国。这次,他作为一个粤剧迷和粤剧爱好者,带领100多名会员中的9人到广州参加华人文化艺术节,完全是冲着粤剧这个乡音乡情而回来“寻根问祖”的。

  笔会现场,“华族盛世”四个斗大的字,墨迹未干,就碑帖挂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多功能厅的大门口。海内外书画名家联谊笔会的同行,看着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执行主任王劲华一气呵成的这幅刚劲有力的字幅赞不绝口!因为它还代表着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

  不同流派纷彩呈现:用碟子泼墨做画的美国洛杉矶“牡丹皇后”李燕晞,不到两小时,就向艺术节交了一幅“长”满“国色天香”的牡丹园图;澳洲岭南画会会长林伯墀用大排笔一挥毛竹成行;美国中华书画学会顾问梁政均用小排笔作“禅画”书“禅字”;荷兰书法家王耀辉用双手持笔写字;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院广东分院院长张宇龙用粗毫倒书字,同时后四位也是这次笔会显现出的“四绝”书画艺术家。其中已拥有3000多名洋弟子的林伯墀与广东岭南画派传人梁世雄、香港著名画家黎明以及容璞、黄咏贤合作完成的梅花松竹图,由于艳丽养目别具一格,吸引着众多人驻足观看。

  国际友人对笔会也是情有独钟。来自澳大利亚的博理查和宣月,已跟中国老师林伯墀学中国画达10年之久。林老师让宣月不但学中国画,还要学更多的中国文化。她这次来想通过参与交流,开阔视野,取长补短,使自己的绘画艺术再上一层楼。她还高兴地展示了自创的花鸟画集,并和博理查向艺术节敬献了现场创作的“鲜花绽放图”和“袋鼠翘首观望图”。来自美国西雅图的画家,把自己创作的一幅长达十几米、影响类似中国《清明上河图》的《西雅图美景》大画赠给了华人文化艺术节组委会,感动了在场的海内外侨胞。

  今年的艺术节与往年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一个引人关注的新亮点——首届两岸四地侨界青年论坛同时举办,吸引了海外侨界青年近300人参加。今年上半年中国侨联访问台湾,进行的破冰之旅,开启了内地与台湾侨界交流、沟通与合作的新时期,促进了两岸的交流和发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