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司女士将《巴蜀老照片》赠送给三峡博物馆。本报首席记者罗伟摄
百年之前,重庆是怎样的风情?当时的重庆人又经历着怎样的生活?曾是清政府时代德国驻西南总领事的费瑞兹·魏司,在1911年用当时最先进的相机,保留下巴渝大地上的人与景,甚至用蜡盘记录下长江边上的纤夫号子。前天下午,费瑞兹·魏司的外孙女塔玛拉·魏司女士,将由当时的老照片汇编成册的《巴蜀老照片》,赠给了三峡博物馆。
领事外孙女来渝寻遗迹
1998年开始,德国人塔玛拉·魏司女士已数次来重庆,去过解放碑、朝天门、沙坪坝、湖广会馆等地,还去当年弗瑞兹·魏司任职的七星岗领事巷一带,寻访过外祖父的遗迹。
魏司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数年前她搬家时,偶然从家里车库中翻出这几大箱照片,当时底片还都是刻在玻璃上的。随后她来到中国,沿着老照片上外祖父拍摄的路线和足迹,走遍了成都、重庆、云南等地。她希望这些老照片出版后,能让普通中国市民看到。“百年前的景色,让一百年后当地的人们来欣赏,我想着应该是祖父最乐意看到的。”除了书,魏司女士还将200余幅珍贵的照片和影音资料赠送给三峡博物馆。
蜡盘记录下“川江号子”
《巴蜀老照片》以近300幅图片为主,展示了德国驻成都领事弗瑞兹·魏司夫妇于1899年至1917年期间,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地的见闻。在柏林人类志学博物馆里,还保存着魏司夫妇收集的当年长江边上的纤夫号子和彝族人的歌声,这是用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设备———蜡盘记录下来的。这张蜡盘中录制的“川江号子”目前正在三峡博物馆的“壮丽三峡厅”中为市民播放。
通远门应为朝天门
陪同魏司女士来渝的四川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室主任黄新路说,自己和魏司女士经过了长达5年的数百封电子邮件的沟通、考证,终于出版了这本《巴蜀老照片》画册。画册中的很多老照片,如1911年时的通远门、张飞庙、万州钟楼等都还有待考证和确认。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当天指出,画册中标明的通远门,应为朝天门,而万州钟楼也不确切,因为魏司夫妇拍摄时,钟楼应该还没建成。此外,书中标注的“可能是云阳张飞庙”的古建筑,在文物考古专家王川平处得到了确认,他告诉魏司女士:“这里一定就是张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