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诗自书——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


.jpg)
主办单位:北京画院
展览时间:二00九年十一月十八日——二0一0年四月三十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
书法是齐白石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白石老人精心哺育的“诗、书、画、印”艺术园地的奇葩,我们从北京画院秘藏的白石老人作品中遴选出50余幅书法作品,辅以具有长跋和故事情节的40余件绘画作品,梳理白石老人在书法领域的探索和追求,展示了老人在书法方面的探寻,这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继齐白石草虫、人物画、山水、梅兰竹菊松、水族、花卉专题展之后推出的第七个秘藏齐白石作品系列展。
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书法作品包括了齐白石中年到晚年不同风格的墨迹,有榜书、对联、诗稿、日记、题笺等等,从中不仅可以清晰地理出齐白石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轨迹,还为老人生平行迹、交游,以至心路历程留下鸿爪。其中也还有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史料,如庚辰(1940年)正月贴在自家门上的告白“官入民家主人不利”,是齐白石在沦陷时期不肯与敌伪官府交往之清白节操的佐证。这些书法作品与画作上的题跋相互参照,对研究齐白石书法成就乃至老人生活道路、艺术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书法作品包括了齐白石中年到晚年不同风格的墨迹,有榜书、对联、诗稿、日记、便笺等等,从中不仅可以清晰地理出齐白石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轨迹,还为老人生平行迹、交游,以至心路历程留下鸿爪。其中也还有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史料,如庚辰(1940年)正月贴在自家门上的告白“官入民家主人不利”,是齐白石在沦陷时期不肯与敌伪官府交往之清白节操的佐证。这些书法作品与画作上的题跋相互参照,对研究齐白石书法成就乃至老人生活道路、艺术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齐白石自述:他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后来到韶塘胡家读书,见到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都是学晚清湖南书家代表人物何绍基一体,于是也跟着学习何体。
齐白石后来又听从樊樊山意见,学习清代扬州画家金农(冬心)字体。
这种学习过程有其心理因素:早年齐白石由民间画师进入文人行列,需要找到文化上的立足点,选择这何绍基、金冬心,容易得到当时当地知识圈的认同。
他临学何绍基字体十来年,学到几可乱真的地步;他中年后在书画两方面都力追冬心,其手写的《借山吟馆诗草》结体扁,点画丰肥,全然是金冬心一体。他对于非闇说过:“冬心的书体有他的独创性,最好用这种字体抄写诗集,又醒眼,又可以唱念,更可以玩味。”
齐白石41岁到北京,结识李筠庵(瑞荃),李筠庵劝齐白石跟他学写魏碑、临《爨龙颜碑》。齐白石的墨迹中尚可见到爨龙颜、爨宝子两碑的影响。
齐白石最后学李邕(北海),以临习李邕《云麾将军碑》下的功夫最大,不仅对临,而且背临,直到能将临本与原帖套合的地步。
他与胡佩衡谈论过:自己的书法得益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讖碑》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讖碑》的苍劲。”此外,同时代书画家吴昌硕大气磅礴的书风对齐白石也产生过影响。
到“衰年变法”以后,齐白石的书风与画风同步走向成熟,最后凝结为我们所熟悉的齐派书体。到八十岁前后,达到高峰。
齐白石书法艺术的成就主要在行书和篆书两个方面。行草多用于画跋或书名、题识等,舒展大气,与画中形象相映成辉。而自由书写的日记、便笺等最见性情。
他的篆书主要取法于印章和东汉、魏晋南北朝之际兼有篆隶结体与韵味的碑版。齐白石中年时曾认真用朱笔勾临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为了学习治印,也是由此入门识别篆字。他的篆书多用于以擘窠大字写楹联、中堂、横披。他的篆书字体不是规范的小篆,也未上溯到金文甲骨,而是在篆隶相间中抒发豪迈、放逸、自由创造的精神意趣。
“我书意造本无法”,那是他强调在书法创作中自立门户,不依傍前人的原创意义,但并非真的“无法”。
郎绍君评论齐白石书法:“字有画意,是齐白石书法的一大特点”(《齐白石的世界》)。
字有画意,画存书风,齐白石在他的作品中诗书画印相互配合、彰显,形成完整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特色。
齐白石书法作品整体布局在磊磊落落、欹斜多姿之中有着精心的设计,是似奇反正。李可染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中,说老师写字和作画一样,从不会“信笔草草,一挥而就”,“比如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在旁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这些字画悬了起来,写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有时出现笔误或漏字,他一定会在文末注明,绝不欺衍欺世。82岁书王安石诗,误将“川”字写错,特在题记中说明:“‘水’字篆成‘川’字,殊堪一笑。”
齐白石在书写中,将雕花木工的功底和昆刀截玉的篆刻修养用到运笔之中,豪放雄奇,力度不凡。所以人家会说他写的“寿”字下面那一勾可以挂起一座山。
齐白石的许多画跋、题记都与书写的内容紧密联系,缘物寄情,耐看耐读。例如他61岁写的那幅横披,记下他早年的家境、学画经历和对老祖母的深切怀念,就是一篇很精采感人的小品文,他常借画跋记事抒情,长文短语,洋溢着真情、天趣,使观者拉近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相互感应,产生共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