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书法艺术漫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鲁迅先生的书法个性鲜明,凝练质朴。长期以来他文学、思想诸方面的伟大成就淹没了他的书法成就。他的书法为世人所知、所赏者甚少。   鲁迅书法是上世纪文人书法的典范。王观泉《鲁迅年谱》载,鲁迅七岁上私塾,十二岁入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书画修养不俗。少年鲁迅,每日正午习字,抄录过《小学入门》、《说文解字札记》等。后来鲁迅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居住在绍兴会馆,打发时间的办法就是收集古董、抄写碑帖,后来编成《俟堂专文杂集》等书。他还临摹了不少的墓志、碑文,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基础。

鲁迅先生早年的书法取法欧楷,写一手端庄清秀的楷书,后来除写行楷外,还写篆书和隶书,常以行、篆、隶结合,形成自然多姿的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从汉魏刚猛沉实、老健严谨中巧取了简妙俊爽,又从唐人碑帖秀媚清雅中化出了巧捷灵动,参透理法,妙合古今而成。

鲁迅的手迹如《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送增田涉君归国》等作品,运笔迅速轻灵,发力柔绵刚猛,全在一点一动间隙之中,使转自然,格调活泼超逸。在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十年,先生的书法如《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无题“烟水寻常事”》等手迹,从运笔线条看,以从容朴厚、不疾不滞、锋芒不露、骨气内含为主调。他似乎不计较一点一画的工与拙,却又经得起工与拙的挑剔而无不妥帖。从字态看,鲁迅结字信马由缰,宽博萧散。那狂肆洒脱的点画,那动荡不安的线条,使我们看出鲁迅先生那刚直不阿的个性和胸中的浩然之气。

鲁迅的精神情趣和不屈的战斗风格,储存于笔画之内,峥嵘于字里行间,完全是那种“无意为之”所透出的舒逸与悠散。正如郭沫若所言:“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至于鲁迅书作的行气,辄如悠泉下山,和畅而天成。鲁迅书法的大家气,还体现在章法的随机、无程式化。不仅如此,先生对与书法紧密相连的篆刻艺术,也有较深的功底。书印互辅,治印、品印甚至就是书内功。

鲁迅对毛笔情有独钟,自述“我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是我从小用惯,每枝五分的便宜笔。”(《南腔北调集》)“金不换”不仅为我们留下七百多万字的著作,更为书法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尽管先生的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却仍然十分谦逊。1927年1月15日,他手抄了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的一段,送给朋友的时候说:“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字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有什么毛病。”谦虚而又不卑不亢得让人感动,这就是鲁迅先生的人格,也是先生的书格。

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仿佛听到先生这样的表白:“我又无拳无勇,真没办法,在手头只有笔墨……”(《两地书》)又仿佛看到先生左手夹一支香烟,右手正挥舞着“金不换”,在密密的“刀丛”中,书写着“坚韧”的文字,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

鲁迅先生的书法和他的著作,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双璧”,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