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三上黄山轶事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一生酷爱祖国名山大川,青年时代,他游历了泰山、衡山、华山、嵩山等古岳名山之后,又游历了峨眉山、雁荡山、青城山、天台山、天目山、罗浮山,以及长江、黄河、钱塘江、新安江、洞庭湖、洪湖等,足迹遍及我国省、市、自治区达二十个之多。年届半百之后,又遍游了许多名山大川,其中,对安徽黄山更是情有独钟,先后游览了三次,并留有大量手迹,在民间传为佳话。

张大千首次登黄山是在1927年夏,时年29岁。他在二哥、著名画家张善孖和几位弟子的陪同下,徒步登上黄山绝顶———光明顶。路线是从黄山南麓的汤口进入,“历前澥,入后澥,观文笔生花,登始信峰”,他赞叹黄山“境益奇,路益险,峰下怪石无数,肖物赋形,不可名状”。他在始信峰挥笔写生,兴趣甚浓。

1931年9月,张大千再次登上黄山绝顶。一起同游的有张善孖和大风堂弟子吴子京、慕凌飞等。他们从杭州山发,游钱塘江、富春江,观严子陵钓台、黄子久冢,到新安江后改乘汽车进汤口,在温泉洗澡,住慈光阁。往上至文殊院。张大千在此写下“云海奇观”,刻于碑上。去后澥时,经阎王壁、大士崖、百步云梯,登莲花峰、莲蕊峰,过鏊鱼背、光明顶、狮子林、石笋峰、文笔峰,到始信峰。张大千为了纪念二到黄山,特制纪念墨分赠友人,墨的正面书有“云海归来,大千居士题”。此后,他的画作中常常钤有“两到黄山绝顶人”的印章。

1936年,38岁的张大千第三次登临黄山。那次,仍从汤口进入。同行的有国画大师徐悲鸿和画家谢稚柳,游罢回到苏州。当时,他篆刻一方“三到黄山绝顶人”的印章,以志纪念。此后,他的画作上常有此枚印章。

张大千热爱黄山,把黄山当作自己的创作源泉。从此,他更多地以黄山为题材作画。他诗、书、画、印俱精,作黄山图,一般都要题诗。如在1962年作的《黄山慈光寺》中题诗道:“莲蕊莲花发妙香,上方一径入慈光:晚上金碧琅轩翠,刮眼庄严此道场”。在他看来,莲蕊、莲花二峰就如莲花一样,发出阵阵清香,而素有入山第一胜的慈光阁更是庄严、雄伟。1969年,年逾古稀的张大千身在异国他乡回忆起当年黄山之行,心绪激扬,不可自己,挥笔作《黄山松石图》,并题诗曰:“三到黄山绝顶行,廿年烟雾黯清明,平生几两秋风屐,尘蜡苔痕梦里情。”诗中流露出他对黄山的眷恋之情,令人肃然起敬。

黄山的奇异景色,深深地吸引着张大千,他爱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曾在笔记中写道:“黄山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无奇不有。”“黄山无松不古,无峰不奇,而始信峰尤奇,诡不可名状”。他对黄山松观察入微:“扰龙松怒蟠于千仞峰顶;蒲团松可坐十数人;破石松根丈余,穿于石罅;倒挂松虚悬峭壁;卧龙松横踞道旁;接引松空中当桥;迎送松若揖若让,变化离奇,不一而足,均不可寻常比也。”张大千八十岁作《黄山怀旧图》时追忆道:“黄山盖松,尝见梅瞿山写之,问之山僧,皆茫然不得其处。”时隔四十多年,他对往事仍记忆犹新,足见其对黄山松的偏爱。

张大千侨居国外多年后,八十岁时才移居祖国宝岛台湾。此后他无时不在思念家乡,也常常回顾往日的三游黄山。在他眼中,黄山是一幅描不完的天然画卷,他从中陶冶着自己的审美情趣,构思着自己的创作图景。直到晚年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三上黄山。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