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玄奘西行取经壮举的佛足印石刻


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铜川市玉华山的一个山沟里,出土了一块残破的石刻,石上刻着一对巨大的精美脚印,堪称艺术精品。这块石刻的出现,震惊了文物界与佛教界。经考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佛足印雕刻,更为可贵的是,后来出土的佛足印题记残石上雕刻的题记,正是玄奘当年亲笔所书,是目前所能确知的玄奘的亲笔字迹。一件传阅千古的佛足印石刻,见证了一代佛学大师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更见证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玉华寺出土的这块佛足印,残宽72厘米,残高66厘米,复原宽度为88厘米。石上雕刻一对巨大的脚印,足有半米长,20厘米宽。脚印五指微张,掌心刻千辐轮纹。大指下刻三钴纹,二指下刻双鱼纹,四指下刻宝瓶纹,五指下刻螺王纹。脚印上的图案,布局有序,雕刻华美,单从艺术价值来看,堪称艺术精品。
当然,这绝对不是一对普通的脚印。经考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佛足印雕刻,雕刻于659年至664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可惜的是,不知道经历了什么变故,这块佛足印石刻已经残缺不全,仅剩约三分之一。经过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石上所刻图纹,已经模糊不清了。佛足印石刻上这些复杂而华丽的纹饰,穿越千年,向我们展示出它当年的尊贵非凡与庄严神圣。看着残缺不全的佛足印石刻,人们不禁为之惋惜、疑问,石刻其余的部分去了哪里呢?
1999年,考古专家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了佛足印的题记残石,总共是24个字,这块青石和70年代发现的佛足印拼接以后,是一块完整的佛足印的题刻。新发现的题记残石,也终于让专家们弄清了这块佛足印石刻的主人和来历。石刻题记为楷书竖行,共24个字,内容为:“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吒釐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由题记可以看出,这块佛足印石刻,应该是玄奘前往印度游学取经时,亲礼佛足胜迹后,虔诚拓印回国,在玉华寺译经期间,精心雕制而成,作为平日虔诚供养早晚礼拜的佛门圣物。
据佛教史料记载,佛足印在印度共有三处:一在摩揭陀国,一在乌伏那国,另一在屈支国。玄奘带回的这件佛足印拓片,便来自摩揭陀国。那么,什么是佛足印,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原来,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离世之时,在故乡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对佛教徒来说,常人之形也不足以表现佛的庄严伟大,因此常以佛足、莲花来代表佛。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足印便是佛,佛祖舍利也是佛,都是佛教徒平日虔诚供奉、礼拜的圣物。对于一心求法的玄奘来说,见到佛足印,便如同见佛,不仅虔诚礼拜,而且拓印后带回了长安。更让研究者激动的是,石上雕刻的题记,正是玄奘当年亲笔所书,是目前所能确知的玄奘的亲笔字迹,其文物价值,不亚于“佛舍利”。
玉华寺原为玉华宫,是唐太宗耗费巨大财力、人力修建的一处建筑群,史书记载玉华宫十殿五门,气势恢弘,是唐太宗的避暑行宫,那么,这样一处奢华的皇家宫殿,是如何与玄奘和佛足印石刻结缘的呢?
当年,玄奘取经归来后,极受唐太宗器重,不仅肯定了他在佛学上的贡献,还劝他还俗入朝为官,但玄奘婉言辞谢,留在长安弘福寺翻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在弘福寺,玄奘译经之余,还按照唐太宗的要求,根据游历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书中详尽记载了西域各国的地理、山川、气候、物产、风情等,对当时大唐政府了解西域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至今世界各地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史的一部重要典籍。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正在弘福寺专心译经的玄奘忽然接到唐太宗的召见,令他前往玉华宫侍驾。陪同唐太宗避暑消夏之余,玄奘还恳请唐太宗为新译诸经作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数月后,玄奘返回长安,而短暂的玉华山居却令玄奘和玉华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年后,玄奘奉诏移居西明寺译经,这里离京都较近,玄奘常为琐事打扰,难以静心翻译佛经,于是想起清凉幽静的玉华山,此时的玉华宫已经被唐高宗废宫为寺,成为玉华寺,于是,玄奘上书高宗,恳请移居玉华,高宗准其所奏。此后的四年,玄奘专心译经,悉心礼佛,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据史料记载,玄奘在玉华寺期间,敬造了两件佛门圣物:一是石刻金刚座,另一件便是石刻佛足印。两件圣物均被安放在肃成院的石窟中,译经之余,玄奘早晚供养朝拜,虔心礼佛。
那么,玄奘在玉华寺期间,为什么要虔诚礼拜这块佛足印石刻呢?
佛教徒每日的功课是念经、礼佛、行道,被世人称为“苦行僧”。“行”是要用脚的。佛教理论很形象地认为,僧人修行的关键是“脚”。释迦牟尼由凡人到佛祖的道路,就是用“脚”走出来的。公元二三世纪,佛的故乡印度,就出现了对佛足印的崇拜。即使是玄奘本人,在他去世百余年后,他所穿过的麻鞋,也被佛教徒以彩云烘托,供奉起来,每日膜拜了。何况是玄奘从印度拓印回来的释迦牟尼的佛足印,怎么会不虔诚供奉,朝夕礼拜呢?
玄奘生命的最后四年,就是伴着这件佛足印石刻,在玉华寺肃成院度过的。玄奘一生译经75部、1335卷,计1300多万字,大部分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因此,玄奘大师也被佛教界称为“玉华法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