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两次被盗之谜

《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优秀代表作品。它是一幅全世界公认的杰出肖像画,也是一幅把科学知识、艺术幻想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的经典之作。数百年来,《蒙娜丽莎》那似笑非笑、俏丽纯真而又略显神秘的面庞,曾吸引并使无数参观者为之倾倒。当然,她也招来了不法之徒的劫掠和偷窃。《蒙娜丽莎》先后两次被盗,几经磨难后,《蒙娜丽莎》重新回归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并成为镇馆之宝。更有趣的是,在《蒙娜丽莎》诞生前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

原型之谜

话说当年,达·芬奇为了画出一幅传世杰作,曾遍访意大利各地,寻找中意的模特儿。终于有一天,他在佛罗伦萨城相中了一位俏丽端庄、体态丰盈的美人儿,欲作自己的模特。经打听,此人名叫蒙娜丽莎,其夫便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兼保险代理商——佐贡达。但是,当达·芬奇提出让蒙娜丽莎作自己的模特时,佐贡达坚决不同意。后来,在达·芬奇的再三恳求下,他才勉强同意,但条件是先要交10多万里拉作为蒙娜丽莎的人身押金,以防止发生意外。

当时,意大利的海上保险和财产保险已比较普及,但人身保险尚未出现。为了筹集巨额的人身押金,达·芬奇急得寝食不安。迫于艺术追求,他还是用所有卖画收入和借款预交了部分押金,订下了不是人身保险的“保险契约”。几经周折,达·芬奇终于如愿以偿,把绝代佳人蒙娜丽莎请进了画室。又经过四度春秋的艰苦创作,他才完成了这一世界名画,使后人能够永远欣赏到蒙娜丽莎那永恒而迷人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名字因达·芬奇一幅肖像画而家喻户晓,Mona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语对“夫人”的简称和尊称,所以直译过来,《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的名字应该是《丽莎夫人》。人们根据瓦萨里的记载大致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西斯科·杰列·乔贡多的妻子丽莎夫人。她出生于1479年,达·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她24—27岁的时候。

为了让蒙娜丽莎微笑,画家动用了充满智慧的脑袋,给她讲精彩、愉快的故事,请琴师和艺人为她表演,让这位神态矜持、表情淡漠的少妇保持住珍贵的微笑。蒙娜丽莎坐定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的双手被金银珠宝所占有,就对她说:“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于是,蒙娜丽莎摘下所有饰物。使后人看到的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少妇。

真伪之谜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达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居然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镇宫之宝

500年来,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一直以其神秘而闻名于世,这幅画不仅成为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同时也引起后人无尽的猜测和研究。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卢浮宫的另二件镇馆之宝是《断臂维纳斯》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神秘魅力

《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法国人莫非忘记了,《蒙娜丽莎》本不该属于他们。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大利,拥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大遗憾。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一幅不大的肖像画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慑力,难道不是有一种神秘的无形力量在驱动么?

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装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画上两侧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见一点柱础。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大破坏,可我们今天却不会这么认为。在今人看来,《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拿破仑戎马一生,未曾对艺术有过特殊的关注,却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显著的一笔,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也不见得是不可动摇的。

无人敢保

数百年来,在保险业日益发达的今天,蒙娜丽莎那凝固在画布上的迷人微笑,早已变得价值连城,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早在1962年12月14日到1963年3月12日,《蒙娜丽莎》在美国公开展出时,就曾以1亿美元的估价向保险公司投保。但是,由于风险太大、且无利可图,被保险公司拒保。

如今涉足艺术品保险这行的,全球范围内资深的公司也不过几家,如法国安盛、英国劳合社、德国安联。法国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向媒体透露,卢浮宫不会为《蒙娜丽莎》买保险,奥赛博物馆也不会为《世界的起源》买保险,原因比大家猜测的都简单:没有公司愿意为它们保险,因为根本无法估价。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把十几幅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借给南特美术馆展出,南特美术馆的负责人解释为什么没有为这些画保险时相当理直气壮:为它们保险,就像市长要求为他的城市保险一样难办。欧洲很多著名的公立博物馆面临同样的问题:馆藏世界名画动辄上万件,如果和私人保险公司签订长期保单,巨额保费是博物馆无法承担的,他们只能选择先把钱用在增加人手和更新安检设备上面。

被盗之谜

20世纪初期,巴黎卢浮宫的保安措施十分薄弱。当时坊间流传一个笑话:总有一天有人会偷走《蒙娜丽莎》。结果不幸被言中了:1911年的一天,一个身着卢浮宫工作制服的人在闭馆后潜伏进来,并偷走该画。逃跑时,他遇到一扇紧锁的大门,因此不得不等到次日早晨看门人来开门。看门人以为他是一个被误关在馆内的工作人员,于是窃贼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失窃案曾震动全世界,但警察的搜寻行动却一无所获。他们调查了上百人,甚至包括最后被确认为窃贼的那个人,但却进展缓慢。年复一年,某日,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商人得到一条消息称,有人想把《蒙娜丽莎》归还给当地的美术馆。起初他以为只是个玩笑,但还是和美术馆负责人取得联系,邀他在存放名画的旅馆见到了那个自称拥有此画的人。他们发现竟然货真价实,于是报了警。

窃贼名叫温琴佐·佩鲁贾,是住在巴黎的一个意大利籍玻璃装镶工。具讽刺意味的是,他曾被卢浮宫雇用,为多幅世界名画镶嵌玻璃防护板。《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十分钟爱的画作之一。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搬到法国为当时的国王服务,随身就带有该画。大师去世后,其物品被法王收归己有。但佩鲁贾却坚信将名画盗来归还意大利的举动是民族英雄所为。

永恒话题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